突吻鲸,又称喙鲸,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深处的神秘哺乳动物,难以被发现。其名称来源于头部较小且具有类似鸟类的狭长吻部。突吻鲸科的物种普遍具有较长的喙状口鼻部,体型类似于超大型海豚,而牙齿通常较为退化,多数种类仅有下颌的一对较大牙齿,也有部分种类牙齿较多。
形态特征
突吻鲸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嘴喙,相对于拥有长嘴喙的海豚来说较短,但与其他鲸类相比则较长。所有突吻鲸在其喉咙部位都有一个呈V字型的深沟,这一结构被称为“喉腹折”。突吻鲸的胸鳍较小,趾骨短而手臂部分相对较长;一些种类还拥有名为“胸鳍窝”的特殊构造,使得胸鳍能够向内收缩,可能有助于减少水阻。这些构造在活体状态下不易察觉,通常只能在搁浅或死亡的个体中观察到。突吻鲸的尾鳍占据了身体相当大的比例,中央通常无凹刻,少数种类有轻微的凹陷。不同种突吻鲸之间的鉴别主要依赖于牙齿的大小、形状以及在下颌上的位置。大多数种类仅保留一对牙齿,而成年雄性的牙齿可能会突出牙床,某些种类的成年雄性甚至在闭合口腔时牙齿也会外露。相比之下,雌性和未成熟的雄性则不会显露出牙齿。成年雄性突吻鲸的身体上常常可以看到细长的伤痕,这些伤痕呈十字形交错分布,表明牙齿可能曾被用作战斗工具。
分布范围
突吻鲸广泛分布在温带至热带的全球各大海域。尽管人们对突吻鲸的认识尚浅,但已知布氏突吻鲸等少数种类在中国台湾等地的沿海地区有所见。
生活习性
突吻鲸并非常见的生物,它们是深入海底的潜水者,主要栖息在远离海岸的海域,极少靠近海面。它们的主要活动深度超过300米,因此很难被观测到。当它们偶尔浮出水面时,时间往往不超过几秒。大多数突吻鲸的食物来源包括海洋中层或深海的枪乌贼和鱼类。
新闻报道
日本
2006年6月25日,位于日本千叶县的捕鲸人正在分割一条长度达9.58米的突吻鲸。日本与挪威是支持商业捕鲸的国家之一,同年6月18日举行的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一项支持恢复商业捕鲸的提案。
澳大利亚
2009年5月29日,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报道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海岸发现了罕见的安氏突吻鲸尸体。随后,尸体被送往悉尼的相关机构进行研究和检验。新南威尔士州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服务组织的代表表示,这具突吻鲸的遗骸将在当日由澳大利亚博物馆负责处理。博物馆计划保存鲸鱼的骨骼,以便进一步的研究。该项目负责人迈克·贾曼指出,安氏突吻鲸极为罕见,目前已知的数量仅为20头左右,其中许多是在搁浅后死亡的,现存数量极为有限。贾曼补充道,虽然偶尔会在海滩上发现此类珍稀鲸鱼的搁浅事件,但人类对它们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这具搁浅的雄性突吻鲸长约4.5米,重约3吨,于24日在新南威尔士州乌拉杜拉市附近的塔布里耶湖区域被发现。
其他
突吻鲸对各国海军使用的强大声纳系统表现出高度敏感。在过去十年(1999年至2009年),有多起突吻鲸在海岸搁浅并死亡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似乎与海军演习有关联,尽管尚未能明确证明海军声纳是导致突吻鲸搁浅死亡的原因。然而,通过对冲上海滩的突吻鲸尸体进行分析,似乎证实了突吻鲸因无法承受声纳的影响而急速浮出水面,从而导致死亡的假说。深海的巨大压力会导致氮气和其他气体溶解进入突吻鲸的体液中。当突吻鲸迅速浮出水面时,压力急剧降低,氮气等物质重新转化为气体,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进而导致突吻鲸血液和组织内部形成气泡,最终导致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