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质学
黄土地质学
黄土地质学(geology of loess),是一门以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理学、土壤学、古生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专门研究黄土这一独特地质现象的学科。黄土是一种未固结的粉细粒黄色、褐黄色堆积物,主要由粒径0.015~0.05毫米的粉细石英颗粒组成,无层理或几乎无层理。黄土地质学不仅研究黄土的形成、分布、物质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性质及其对工农业建设的影响,还涉及黄土的开发利用和水工保持、灾害治理措施。此外,黄土还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迁的忠实记录,通过黄土可以了解全球变化的历史。
形成与发展
黄土成因问题的讨论始于19世纪,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最初的研究集中于黄土的成因,出现了多种假说,如冲积、漫滩、湖积、海积等。1886年,F.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风成成因说,随后又有洪积、边坡堆积等假说。随着对黄土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认识加深,对黄土的研究逐渐深入,涵盖了黄土地层、物质成分、结构、工程地质性质等多个方面。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自新近纪末以来260万年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因此黄土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与分类
黄土是一种浅黄或褐黄色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主要由粉土粒级组成,富含碳酸钙,有时含有硫酸盐氯化物盐类。黄土通常具有湿陷性,且肉眼可见孔隙。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及民间已经使用“黄土”一词,而西方国家则在19世纪后期将其命名为“loess”。黄土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两类,前者指没有层理的黄土,后者则是其他各种成因形成的黄土。
分布范围
黄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的北纬24°~55°地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纬24°~45°地区。在西欧,黄土一般分布在海拔300~400米的高度,而在中亚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则可达海拔2500米。在帕米尔高原,甚至能发现高达4500米的黄土状土。
参考资料
专业解读 | 地质学.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2
古生物学.百度文库.2024-11-02
黄土.百度图片.2024-11-02
目录
概述
形成与发展
特征与分类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