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镇街道位于
北仑区最东部,地处穿山半岛,三面环海。距
宁波市市区56公里,距北仑中心新街道约30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原郭巨镇辖区原属县海晏乡,1992年5月合并为郭巨镇,至2003年8月并入新的白峰镇。2003年8月,为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建设,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合并,取名为白峰镇。2016年7月22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宁波市《关于要求调整北仑区白峰镇行政区划的请示》(甬政〔2016〕23号),撤销白峰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
北仑区政府直辖,设置
白峰街道与郭巨街道。2016年7月22日上午,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宁波市北仑区人大常委会白峰街道工作委员会、郭巨街道工作委员会。
地理环境
郭巨镇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最东部,地处穿山半岛,三面环海。距
宁波市市区56公里,距北仑中心新碶街道约30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历史沿革
郭巨历史悠久,据查证,自
唐朝开始,郭巨已有零星居民。后从
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直至
新中国成立,大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
元朝和明朝时,
浙江省沿海一带经常遭受从海上来的倭寇的骚扰和侵犯,倭寇十分猖,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百姓民不聊生,恨之入骨,手无寸铁的劳动人民无法对抗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造城,把村庄围起来保护百姓安全。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6年),
朱元璋对
汤和汤和说:“你虽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次年(公元1387年)信国公汤和来到
郭巨,他登上
总台山瞭望郭巨地形环境,确定建城范围,并命姚、沈、张、荆、李、吴等22名指挥使为建城使者,从外地调来大批民工,经过多年的艰辛劳动,一座气势磅、雄伟壮观的郭巨古城终于呈现在沿海偏僻的山里。
当时的郭巨城墙,周长为2378.5米,高5.3米(不包括雉),面宽5米,基宽8.4米,城内面积27万平方米,合409亩,自北至南,自东至西,四条大街,中间为十字街,各街有支巷26条小弄、4条城下弄,纵横贯通,形如棋盘,布局合理。设有东南西北四门,东门是城内所有污水和雨水流出的渠道,故称为“水门”,南门因面临海洋,为愿海洋平静,故称为“微波门”,西门是城内百姓进出要道,故称为“安吉门”,北门面临巍巍山麓,一年四季山青水秀,故称为“崇秀门”。每道城门均有内外两道,中间为瓮城,瓮城约有700平方米,形成三角半圆形。城门两旁均用条石砌成,十分坚固。城上设有凹凸形雉堞923个,设警铺13所、敌楼9个,西门还设有瞭望台和
悬索桥,城内有鼓楼和钟楼,是一座古代作战用的城堡。
郭巨建城后,给百姓带来了安全感,以为可以不再受倭寇骚扰了,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倭寇还是屡屡侵犯,据史料记载,就有三起重大祸害。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海盗王直引倭冠突入定海关抢掠,
福建省捕盗王端士率兵击退。倭冠转移至沥港,流窜于温、台、宁、绍间。六月二十日,贼以破岩得利,复攻郭巨所城。时定海卫指挥樊驻守郭巨所城,与守御指挥
魏英城巡视,共商御敌之计。二十一日夜半雷雨大作,倭冠乘机先用竹缚草人试探,待城上守卫稍松懈,就以真人入城,樊急忘督兵力战,与倭冠激战于大涂塘上,力竭而亡,守指挥魏英督兵夜战,
巷战至天明,倭冠见势不妙,从北门逃遁。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五月,郭巨守将黎秀率兵助都司刘恩去舟山芦花港(今普陀)剿倭,郭巨城内只留下几十个守兵,不料200余名倭兵,乘虚而入,入城后,惨无人道,杀人放火,把所有商铺抢劫一空,妄图把城内夷为平地,城内百姓个个怒发冲冠,于是同几十个守兵,奋力反抗,结果是“来路山羌(一种凶恶的鸟)勿值就地麻将(麻雀)”,把200余名倭兵,赶出城外。
时隔八年,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月,大小倭船40余只,倭兵500余人,再次侵犯
郭巨,当时驻郭巨向桂督,巧用矢石火器,杀死倭兵30余人,倭兵一时无奈,只得在西门外大教场扎营,倭兵在城外掘坟掏尸,放火烧屋,以扰乱民心,后在夏家山用软梯30余架,企图入城,向桂督挥军反击,城内百姓奋勇参战,倭兵见势不妙,立即逃窜。
抗倭胜利后,倭寇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了,再也没有像倭寇那样凶暴的强盗之类来侵犯郭巨百姓,因此城堡所有的设施和设备也慢慢地失去了他原先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一久,警铺、敌楼、瞭望台、
悬索桥以及雉堞,慢慢被拆除和消失。
抗日战争前,郭巨古城城墙及城门保存完整,依然如故,抗日战争开始后,1941年3月28日,城内小学被日机炸毁,学校被迫搬迁到城外河边山下一所书院里,城内学生读书必须绕西门,或北门行走,极不方便,为此,西门黄家弄、北门荆家弄到头处的城墙被掘平成为通道,以方便学生上学,从此郭巨古城慢慢开始损毁。
1949年农历十月初三,从
舟山市飞来三架蒋机轰炸
郭巨,其中一颗炸弹落在北门城墙中,北门外城门立即倒,并压死6人,北门外城门化为平地。上世纪70年代,郭巨城内人口多,住房少,矛盾突出。解决住房是郭巨人民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为此城内村委会安排部分百姓利用城墙基地建造民房,郭巨古城随之消失。
2003年8月之前的原郭巨镇辖区原属鄞县海晏乡,宋
熙宁十年起属
定海区(后县名改为镇海)海晏乡,元、明建制未变。清
宣统三年(1911)由海晏乡析出设郭巨乡,1941年属柴桥区;1950年改称郭巨镇、盛厚乡、霞峙乡和峙头乡;1956年并为
郭巨、峙头两乡;1958年10月称郭巨人民公社郭巨东门、郭巨西门、华峙、峙南、峙北等5个大队(后改称管理区);1961年并为郭巨、峙头两公社;1983年改称郭巨乡和峙头乡;1992年5月合并为郭巨镇,至2003年8月并入新的白峰镇。
2003年8月,为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建设,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合并,取名为白峰镇。
文化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倭寇猖獗侵扰和抢劫时期(据文献记载二百次之多,小的进行骚扰更是不计其数)。
朱元璋派信国公
汤和在定海展城立卫,建“郭巨所城”其中有
护城河、
悬索桥、钟楼、鼓楼、
城隍庙等景点。
按照明代军队编制,称“郭巨千户所”设正副指挥使二人,统率一千二百二十人。明朝政府规定,指挥使如称职,可以由其子孙,兄弟等世袭。汪友敬为第一任大官,接着连续传承十二代后,正遇上明朝灭亡。千户所城为
浙东地区沿海战略要地。边陲山城郭巨地处
宁波市最东端,旧城建筑集中,由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拆迁,总体建筑保存尚好。当时郭巨千户所城守军有1120人,建南、北、西三门,南为徵波门,北为崇秀门,西为吉安门,系水门。门上各有城楼,外设
悬索桥,外围建月城,设有警铺、敌楼等。西门有瞭远台,外有
护城河、堑、备。城内街道呈十字形,系卵石道路。在郭巨城内逼仄的街巷,明朝所城建筑风格历历在目,城墙的墙基、卵石路、老房子随处可觅。
去实地考察,典型的汪家走马楼、郭巨耶稣堂、护城河等,虽是老建筑,其精致的石雕、木刻、砖雕都代表着清代建筑艺术风格。
郭巨非遗陈列馆,陈列馆中的设立的“山海相接,
千户所城”、“抗倭英豪,烽火总台”、“风华郭巨,非遗存珍”三个主题展厅。展厅中陈列的郭巨古城历史沿革、
烽火台遗址故事、郭巨民俗文化经典等介绍。由历史碑文、文物展示、非遗再现、漆画精选等七部分组成,全面展现了郭巨历史上的繁盛辉煌、抗倭硝烟中的丰功伟绩以及传承发展的非遗经典。
人口民族
2021年8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北仑区分街道的常住人口数据公布发布,郭巨街道常住人口数为15123人。
旅游
郭巨总台山,原名三塔山,海拔309米是穿山半岛最高的山峰,与
舟山群岛的
朱家尖隔海对峙,山顶上能清楚地俯瞰北仑港码头、梅山港、
螺头水道和
峙头洋海面。
烽火台遗址位于
总台山顶峰,始建于明朝
洪武二十年(1387年)当时称三塔山台,
清代沿用,升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虾谏、等5个烽火台。烽火从总台山传至后所,直至
戚家山,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总台山烽火台,设旗军,以瞭望声息,昼烟夜火,相互接应,所望独远故设总台。明朝中叶以来,
戚继光、
裕谦、
欧阳利见等率部抗倭、抗英、抗法,
反侵略战争的狼烟就从这里燃起。总台山烽火台,遗址是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是一块难得的爱国励志教育基地。目前总台山烽火台石屋遗址保存基本完整,石屋建筑结构独特,台基用沙石夯成,其上建石屋,台基呈
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十分坚固,石屋似山顶,条石盖铺,石柱和石梁采用榫卯结合。四壁孔石垒筑,开南门。1994年11月,
北仑区人民政府发文公布,总台山烽火台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列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8月,
总台山烽火台被
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台山徒步休闲,郭巨总台山森林步道被
宁波市旅游局评为市级徒步运动休闲旅游基地。郭巨总台山森林步道位于
浙江省陆地最东端。徒步道路全长近10公里,设2个进口,分别为华峙村进口和盛岙村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