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绒草(学名:Dipsacus fullonum Linn.),又名野生
刺儿菜或织工刺。起绒草的属名
川续断属源自口渴一词,指的是无柄叶在茎上合并形成的杯状结构,雨水可以在这个容器中收集,这可能起到防止
蚜虫等吸汁昆虫爬上茎的作用。起绒草的食肉性曾在
查尔斯·达尔文之子弗朗西斯·达尔文的一篇论文中讨论过,但现代研究表明,种子产量的增加可能是对贫瘠土壤条件的反应,而不是食肉植物的证据。起绒草已经在许多远离其原产地的地区被引入,有时会在原产地之外成为一种有害杂草。在
斯洛伐克进行的
生物防治研究中,发现单食性的Endothenia gentianaeana
蛾类能够大量繁殖,并且在几乎100%的
刺儿菜植株中都发现了它的存在,而第二种蛾类Cochylis roseana则没有像Endothenia gentianaeana那样经常成为当地寄生性蜂的目标,并且造成了较高水平的损害。
起绒草是一种
草本两年生植物,很少是短寿
多年生植物,高0.5-2.5米(3.3-8.2英尺)。茎直立,中空,粗壮,具5-7棱,棱上具刺。基生叶具柄,成镶嵌状,叶片长倒卵形,长18-35厘米,叶背面脉上具刺;茎生叶对生,叶基抱茎,合生呈杯状,叶片为长
披针形,不裂或有波状锯齿,叶背主脉具刺。
头状花序长椭圆形,长5-7厘米,直径3.5-4厘米,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具疏刺,弓形;小苞片长卵形,边缘具纤毛,开花期长8-11毫米,顶端具直伸的喙尖,喙尖两侧具疏短刺,小苞片比花长。花紫色或白色,
花萼盘状,顶端4裂,被短毛;
花冠管长6-10毫米,基部细管长3-5毫米,顶端4裂,裂片不
相等;
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上;柱头侧生,子房下位,包于囊状小总苞内,小总苞具4棱,长约5毫米,向上渐窄。
起绒草生长于河流
谷地、丛林下和荒地。不耐阴、不耐旱、怕高温、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土质深厚、排水性好的微酸或微碱性土壤。
起绒草主要通过种子繁殖。播前半个月每亩施优质腐熟人畜粪750-1000
千克,
过磷酸钙20-25千克,土肥混合均匀,于9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为0.5-0.75千克。播种前,种子需浸种24小时。苗床地应在播前一天浇足底水。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每亩撒1.5-2千克米乐儿颗粒剂,上覆0.5厘米左右细泥,再覆一层稻草,以保持床土湿润。播种后7天,出苗率达60%左右时,及时揭掉覆盖物,并在齐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长到2-3片真叶时,按4厘米株距进行间苗,以培育壮苗。
整地施肥:在前期机耕的基础上,筑成宽1.2-1.5米,并在畦的中间开沟,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500
千克,蔬菜专用复合肥50千克及
过磷酸钙25千克。
⑴1年前。以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主。具体应做好施肥及土壤冬翻工作。施肥坚持控氮、增磷、钾,普施有机肥。肥料运筹:活棵返青期(移栽后7-10天)及12月上中旬每亩分别施l000-1500
千克薄粪水。腊肥:优质腐熟有机肥1500千克、
过磷酸钙15-20千克。并于越冬前做好土壤冬翻工作,冬翻深度为0.1-0.15米,以利于来年筑垄。
⑵2年后。培管目标:每棵保留4-6只
拉毛果,培管阻整枝、打顶、培垄及病虫害防治为主。具体措施:①整枝打顶。当主株长到0.5
米时,及时打顶,保留4-6枝均匀分布于主株四周的侧枝,及时消除多余的侧枝。②培垄。进入梅雨及台风多发季节,应及时做好筑垄工作,垄高0.2米、垄宽0.3米。同时雨后及时清除茎叶基部合生处的积水,以提高拉毛草抗倒伏能力,以免影响拉毛果质量。
拉毛草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在做好选用无病株留种、实行轮作、及时疏枝疏叶、合理密植、开通田间排水沟等农业防治的同时,在药剂防治上用75%
百菌清500倍、64%
杀毒矾500倍、58%
甲霜灵、锰锌500倍、病毒A、病毒K等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交替防治。
起绒草的栽培品种织工
刺儿菜(Dipsacus fullonum var. sativus)曾广泛用于纺织加工,为清洁、排列和提升织物绒毛提供了一种天然的梳子。它与野生类型的区别在于种子头上有更粗壮、略呈弯曲的刺。干燥的花头被固定在纺锭、轮子或圆筒上,有时被称为刺蓟框架,用于提升织物的绒毛。到了20世纪,刺蓟基本上被金属梳子取代,但一些纺织羊毛的人仍然更喜欢使用刺蓟来提升绒毛。起绒草也被种植为观赏植物,并且干燥的花头被用于花艺。此外,起绒草的种子对一些鸟类,尤其是
欧洲金翅雀,是重要的冬季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