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式金矿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焦家式金矿,是指发育于区域性主干断裂带系统内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上世纪 60-70 年代,山东地质六队在胶东地区发现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1977年全国金矿地质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命名“焦家式金矿”。
矿体以形态简单的单脉型为主。
主要特点
本类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我国胶东半岛西北部地区,新太古代基底变质岩系、多期次多成因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断裂构造为主的构造格架,构成了该类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主要发育于花岗石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边缘,部分位于岩体内部,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裂面的下盘构造蚀变岩带中。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矿体以形态简单的单脉型为主,少量复脉型,多呈脉状、似层状或透镜状,有分枝复合现象。分布于主干断裂带中的金矿体规模一般较大,矿体走向长可达1000~1200m,延深可达800~2500m;矿体厚一般3~20m,最厚达100余m。产于分支断裂或次级断裂的带状网脉细脉浸染亚型的矿体规模一般较小,延长多在200~500m之间,厚一般2.5~7.0m。矿石中的金品位一般为3~10g/t,很少有\u003e30g/t的富矿样品地段,属中-低品位金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中金矿物属金-银系列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其次是自然金,少量金银矿和自然银,金的成色一般为632~726。随着深度的增加,金的成色有渐高的趋势。该类金矿总体为低硫金矿石。矿石中的硫主要赋存于以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中,含量在2~3%,一般不超过5%。黄铁矿占金属硫化物总量的90%以上,其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磁黄铁矿及斜方辉铅铋矿、黝铜矿辉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为主,其次为长石方解石,少量绿泥石绿帘石石榴石锆石磷灰石萤石重晶石等。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晶隙金,其次为裂隙金,少量为包体金。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其次分布于石英中,少量赋存于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中。金矿物的形态以角粒状、尖角粒状、圆粒状和不规则状为主,其次是麦粒状、线状、叶片状、链状等。在很细小的颗粒中,偶可见到立方体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不同矿区的金粒形态分布有所差异。矿石结构以晶粒结构、嵌晶结构为主,其次有压碎结构、填隙结构、乳滴状结构、包含结构、网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反应边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及交错脉状构造等。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发育,分带明显,是焦家式金矿床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特征。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根化,以及绿泥石化、红化、高岭土化等。其中黄铁绢英岩化是矿床中分布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蚀变,与金成矿关系极为密切。控矿主裂面两侧的构造岩均发育着不同程度的蚀变与矿化,一般下盘较上盘发育,形成了矿化蚀变岩带。根据蚀变岩的空间分布、类型及强度的差异,自蚀变带中心向外可依次分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石带和钾长石化花岗岩带4个带。矿床成因 焦家式金矿床的成矿温度多在265~355℃之间,为中低温成矿环境。成矿压力在31~42Ma之间。一般认为,区域分布的新太古代变质岩系是原始矿源层;经中生代花岗岩、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先后交代重熔,于岩浆期后热液阶段金质随矿液在构造带内运移,在适当构造部位形成金矿,为此,将焦家式金矿床归属于壳源重熔花岗岩类岩浆期后热液脉状金矿床。近年来随着各种测试手段技术的提高及年代地质学、流体学、地球化学等研究,对焦家式金矿的矿床成因也提出多种观点,矿质来源有(地)漫源说、(地)壳源说及混合源等。主要矿床 目前胶东地区金矿集中于莱州三山岛—仓上、焦家—新城、招远市平度市等主成矿带上,典型矿床有三山岛、焦家、新城、大尹格庄、台上等特大、大型金矿床;分支断裂中有红布、侯西、河东、河西大、中型矿床;分布于次级断裂中有北截、灵山沟、洼孙家等中小型金矿。近年来胶东半岛主矿带深部探明了纱岭、北部海域、三山岛深部、水旺庄等多个特大型、超大型金矿,已探明该类型总资源储量3000 余吨,胶东地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预测胶东地区远景资源量10000吨。“焦家式”金矿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在进一步推进胶东乃至全国金矿勘探的攻深找盲工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