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此观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毁于“文革”,原有庙产面积2000多亩,道众40多人,建筑面积6.5亩,现存建筑面积1.8亩,建筑格式为城堡式三进三出,为省内独有。
清康熙三十年四月,孙伯雷氏因祠内“世奉无给”,而捐地数亩“以为朝夕香火之资”。
爱新觉罗·颙琰八年六月地方主持广招能工巧匠,耗费巨资历经两年时间对祠加以重修和扩建。
泰山行宫附近有古车道、
拴马石、大石桥等景点,游客置身其中,观古道悠悠,抚沧桑拴马石,重走皇族曾经驾临的御道,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在脚下延伸。
岱阳观,又名“泰山行宫”,民间俗称“
碧霞元君祠”、“奶奶庙”,位于
孙伯镇大石桥村西约300米的护鲁山口处。护鲁山泰山行宫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分前、中、后三院,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所有建筑除碧霞元君祠、送子娘娘殿为砖石土木结构外,其余均为石质结构。
岱阳观因坐落于
泰山之南,
大汶河之北而得名,实为泰山行宫,选址极为讲究,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苍松翠柏、古榆、唐槐层层环绕,给人以神秘、隐蔽、幽雅、静谧之感,前面是泰东路故道,此道是泰山西南古御道,东至泰山,西至东平、梁山、开封、洛阳,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泰山行宫是皇帝东行登泰山封禅临时驻之所,行宫前有龙井,东有著名的
赵州桥,过桥东行至安驾庄,整个行宫呈六角梅花型,外形错落有致,城堡式建筑风格,院虽不大,但布局科学严谨,气势宏大。
行宫门楼为两层,下层三间,中间有门洞。上层一间,位于中间,两侧为钟、鼓二楼。门楼南墙中间镶有一方石刻,上刻“岱阳观”三字,落款为“
康熙帝十二年”。前院有东西配房,均为五开间双层式建筑,硬山灰瓦顶,俗称“转楼”。东为“天罗楼”,西为“孝堂楼”。向北拾级而上为送子娘娘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有檐廊,通面阔12米,通进深8米。祠东为东跨院,东院门口南墙外为文昌阁,院内北为道房、总务房各三间,东为磨房、碾房、伙房、餐厅共四间,南为作坊、织房各两间。祠西为
王母娘娘楼遗址。祠后为后院,后院墙有后门,门东为书院房。门西为讲道堂、藏书阁遗迹。各殿屋脊飞檐走兽,雕龙画栋,屋脊飞龙首尾由莲花相连,飞檐脊兽等级较高,仅次于
岱庙,庙宇廊柱雕刻有金、篆文字;岱阳观内藏碑刻、文物较多,秦、汉、唐、宋、明、清、民国年间均有,后门直通药王楼,供奉
孙思邈和“三皇”,后山修有玉皇庙。
泰山行宫前有条古道,旧称官道,是宋朝皇帝出东京,走
曹州、过梁山,经州城,到泰山封神进香的必经之道,出行宫前行有座古桥,俗称“大石桥”,碑记建于
康熙帝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