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云(1900年-1949年),又名
庆云县、天祥,是山东
大谢集镇谢集村人。他曾先后担任巩县孝义兵工厂厂长、
河南省烟酒税务局局长、
山东省烟酒局局长、山东省公路局局长、讨逆军第二路汽车管理局局长、
梁冠英和吉鸿昌部参议等职务。1949年,谢庆云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人物经历
1921年初,投笔从戎,到河南信阳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第一团孙良诚营任职。后历任团部上士文书、旅部上尉军需、师部
少校军械员、军部
上校军务处长。1927年起,先后任巩县孝义兵工厂厂长、河南省烟酒税务局局长、山东省烟酒局局长、山东省公路局局长、讨逆军第二路汽车管理局局长、梁冠英和吉鸿昌部参议。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天津造币厂(
宋哲元办)厂长、热察绥冀四省统税局
石家庄市分局局长、宋哲元军部参议、
孙良诚总部参议和孙部任汪伪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副军长,兼任该军驻南京办事处
少将处长。其间,在中共西安办事处驻孙部代表宣侠父的影响下,开始接近共产党。1944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组织指示继续留在国民党军内部从事地下统战工作,受
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六工委领导,后为六工委成员。 1945年7月,中共中央派
八路军(八路军)秘书长
申伯纯等,持毛泽东劝孙良诚起义的亲笔信到
扬州市。在谢庆云的精心安排下,多次与孙部谈判起义事宜。他利用多年故旧关系,数次找孙部第四军军长赵云祥交谈,终于促使赵云祥于同年秋在苏北盐城宣布起义。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六工委成员,并任国民党第一
绥靖区(司令
刘汝明)一○七军副军长兼该军驻南京办事处
中将处长。继续做策动
孙良诚部起义的工作。针对孙良诚脚踩两只船的暧昧态度,研究制定了打拉结合促其起义的行动计划。
1948年11月上旬
淮海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分局的指示,他和有关同志加紧对孙良诚部的策反工作。首先打通了二六O师师长
王清翰,并接纳发展其为中共特别党员,然后又一起做孙良诚的工作。配合解放军的伏击,迫使孙良诚率国民党一O七军军部和二六O师官兵在江苏
睢宁县境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此行动,毛主席在《敦促杜聿明投降书》中予以肯定。同年底,受中共华东局派遣,谢庆云和周天亚、王清翰等偕同
孙良诚一起做国民党第一
绥靖区司令
刘汝明部的策反工作。由于孙良诚临阵反叛,反而勾结刘汝明,把到刘部驻地
蚌埠市谈判的中共代表
周镐等人逮捕,并押送南京。谢庆云也于1948年12月5日在南京被捕。1949年2月被押送
上海市车站路190号——国民党保密局特务看守所关押。南京市和上海市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其亲属多方营救未果。敌人施尽酷刑,终无所获。1949年
上海战役前夕,竟将他装进麻袋,秘密抛入
黄浦江中杀害。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设有谢庆云烈士事迹遗物陈列室,室内陈列有1928年
冯玉祥将军赠给他的一双象牙筷子,1929年吉鸿昌将军送给他的地毯等。烈士注文中写道:“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
中共中央华东局六工委
周镐、
王清翰、谢庆云和
祝元福同志。周镐、王清翰、谢庆云三同志牺牲前均为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他们在
淮海战役中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因事泄不增被捕,光荣牺牲。”
佚事
1942年4月22日,
孙良诚在
商丘市和
曹县一带正式通电投汪。
汪精卫将孙良诚部编为和平救国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管辖3万多人,并在南京建立了第二方面军办事处,负责第二方面军在南京的事务。1944年初,
徐楚光根据我党的指示和谢庆云的具体情况给他3项任务:一是掩护地下工作人员;二是向苏北解放区输送枪支、弹药、药品;三是策反孙良诚部起义。
前两项任务比较好办。这是由于谢庆云任第二方面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负责该军在南京的一切事务,联络广,直接、间接掩护地下工作人员都比较方便。办事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军费的领取、军需弹药的输送。在供应
孙良诚部军需物资的同时,向苏北解放区输送一些枪支、弹药、药品等是可以办到的。
最难的是策反孙良诚起义。
日本投降前,孙良诚统军5万,占有苏北16个县,且与苏北解放区地理上“犬牙交错”。孙良诚若起义,苏北全境都将成为解放区,而且直接威慑南京、
上海市等大城市。抗战时期孙良诚部大致有3股力量: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长赵云祥、副军长谢庆云;
国民党第五军军长王清瀚(是谢庆云的连襟);直辖第37师师长孙玉田(孙良诚的堂弟)。至于全军的军需财权,更是谢庆云直接掌管,唯一不足的是他不直接带兵,没有兵权。1945年4月6日,
新四军致电苏中、苏北军区:“要把对敌工作的重心放在分化争取
孙良诚上。”7月,第18集团军(
八路军)秘书长
申伯纯及中原军区情报处主任余义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到
扬州市策反孙良诚。为了保证申伯纯的安全,谢庆云在扬州的扬社2层开了几个房间,全程陪申伯纯住在旅社内。
策反孙良诚的工作十分艰难,一是孙良诚“愚而诈”,变化无常;二是抗战后期,
蒋介石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加大了对孙良诚拉拢、收买的力度。同时,孙良诚“脚踩两只船”,既不把共产党拒之门外,又不明确表示起义的意向,致使策反工作进展不大。看到这种情况,谢庆云表示愿意利用第四军副军长的身份以及与军长赵云祥有交情单独做第四军的策反工作,
组织分析情况后同意了谢庆云的想法,随后
申伯纯等人离开
扬州市。
日本投降后,
孙良诚担任新编第二路军总指挥,第四军改为新编第二路军第一军,军长赵云祥、副军长谢庆云。由于
新四军控制了周围的重要交通线,孙良诚各军所在地除泰县外,
盐城市、
高邮市、
宝应县的水陆交通均告中断,只能用无线电向各军、师联络。孙良诚部陷于四面楚歌之中。1945年10月31日,中共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集中了两万兵力包围了盐城,迫使赵云祥起义或投诚。赵云祥给孙良诚去电要求增援,孙良诚复电令其坚守,与城共存亡。赵云祥十分失望。
孙良诚回复赵云祥电报后放心不下,急忙找来谢庆云,要他设法突破共产党军队的包围去给赵云祥打气。谢庆云认为时机已到,欣然接受了任务。
谢庆云找到解放区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说明此去的真正意图。通过管文蔚的安排,谢庆云只带贴身卫兵,顺利地通过包围圈,见到了赵云祥。他先转达了孙良诚的意思,赵云祥听后急得挠头。谢庆云趁机与赵云祥推心置腹地分析形势,提出唯有起义才是出路。开始,赵云祥还心存疑虑,经过谢庆云的耐心劝说,慢慢地打消了疑虑,决心起义。谢庆云随即返回
扬州市向
孙良诚报告:事情没做好,赵云祥的情绪很坏,对坚守没有信心,要求增援。孙良诚听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各部都被
新四军包围,哪来的增援!”
谢庆云走后,赵云祥马上派顾草萍(我党地下党员)出城。顾草萍由盐阜军区司令员谢祥带到苏中军区司令部,向司令员管文蔚、政委吉洛(姬鹏飞)汇报了谢庆云和赵云祥商谈的情况。经过多次接触协商,最后赵云祥派
戴心宽师长为全权代表,谈判达成协议。
1945年11月11日上午,赵云祥、戴心宽在盐城第40师师部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宣读了反蒋反内战正义通电,编入新四军序列。在此关键时刻,谢庆云终于促成了策反赵云祥起义的任务。
此后,谢庆云和
周镐等中共地下党员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对
孙良诚进行策反,但策反一直没有结果。这使谢庆云十分苦恼,当他想起赵云祥军的盐城起义时,突然意识到能否绕过孙良诚而策动其
属下的部队起义?经过分析,只有王清瀚部存在可能性。王清瀚在军中有“小诸葛”之称,此人识大局,明事理,在策反工作中帮了不少忙。眼前时局发展到这个地步,只要将当前形势向王清瀚加以分析,令其权衡利弊,他定能接受共产党的主张。何况他又是孙良诚的亲戚,更能与之推心置腹。1947年冬,谢庆云约王清瀚在徐州德兴福旅馆会面,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公开了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经过几天的考虑,王清瀚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淮海战役打响前,
蒋介石于1948年10月底下令将
孙良诚部整编为107军,辖260师(师长王清瀚)、261师(师长孙玉田),兵力扩充到1万人。孙良诚见自己的力量壮大后,刚刚答应共产党的起义又开始动摇。淮海战役打响后,孙良诚部已在我军包围圈之内。军事会议上,在谢庆云和王清瀚等将领的一再坚持下,孙良诚答应与解放军开始谈判,但是由于过了起义的最后时限,只能按照投诚来对待。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孙良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终于答应让其部下“放下武器”投诚。王清瀚接到命令后克服困难率先让其部下交出武器接受整编。由于王清瀚是谢庆云发展的特别中共党员,手中握有1个师的兵权,所以在关键时刻起了特殊的作用,顺利地解决了
孙良诚部的缴械问题,使孙良诚的1个军在
淮海战役前线缴械投降。107军的投诚,使战略要地
徐州市的东南门户洞开,为人民解放军进军徐州创造了良好条件。
1948年11月19日,中共党组织想通过孙良诚策反
中国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
刘汝明,但是由于孙良诚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表面上是策反刘汝明,实际上却企图通过刘汝明回到国民党部队,并将谢庆云、王清瀚策反部队的事向刘汝明告密。由于孙良诚的告密,中共党员
周镐、王清瀚等人被捕牺牲,12月25日夜,谢庆云也被国民党保密局逮捕。被捕前,他已感到危险正一步步袭来,将自己的3个孩子偷偷送到别处躲藏起来,但他自己并没有离开南京,是否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他去完成,至今还是个谜。
谢庆云被捕后杳无音信。1949年2月1日,他终于从狱中送出血衣和两张小纸条,请他的好友帮助保释。经奚德民与田连熙两位副官多方奔跑,托特务科的梁耕三进行疏通。梁耕三张口就要200两黄金,由于数量太大没有立即兑付。过了几天梁耕三说:“人已装入麻袋投入
黄浦江,再凑够钱也没有办法了。”20世纪70年代,
北京市公安局多方调查了解到:谢庆云被捕后,坚贞不屈,敌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当时,中共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终无结果。对于谢庆云的牺牲日期、地点和过程,众说纷纭无法做出结论。
1977年,追认谢庆云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国家民政部为谢庆云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本文由谢庆云烈士的小女儿谢玉文回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