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秃猴
灵长目僧面猴科动物
白秃猴(学名:Cacajao calvus),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新世界猴类,自然寿命约为20年。其显著特征包括以其短尾、红面和长毛皮,尤为突出的是其秃顶与红色的面部,被称为“世界上最丑猴子”。白秃猴主要分布于巴西、秘鲁及亚马逊盆地雨林区域,食物以种子为主(占比67%),辅以果实、花朵、嫩芽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会摄取昆虫。白秃猴以群居方式生活,群体规模从5到30只不等,有时可达上百只,占据约500至600公顷的领地。
形态特征
白秃猴的毛皮长且颜色介乎白色至红色之间。它们的尾巴短小,只有约5.9英寸长,只有体长的一半。由于缺乏皮肤色素,面部组织充满微血管,故其面呈鲜红色。鲜红色的面是健康的一种讯号。它们的下颚非常强壮,可以用来打开坚硬果实的壳。
白秃猴面部独特的红色外观源于其皮肤色素的缺乏和面部组织内丰富的微血管网络。这种红色在族群中被视为健康的标志,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更红的面部色彩能增加个体的繁殖成功率。此外,白秃猴不具备抵抗疟疾的能力,患病时面部颜色变淡,可能作为一种自然机制,有助于减少疾病在种群中的传播。
分布范围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巴西、秘鲁及亚马逊盆地雨林区域,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偏好生活在季节性泛滥的森林中。这种环境使它们在雨季时能够利用高处的树木资源,而旱季则转至地面觅食。
生活习性
白秃猴的食谱以种子为主(占比67%),辅以果实、花朵、嫩芽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会摄取昆虫,但并非其主要食物来源。白秃猴以群居方式生活,群体规模从5到30只不等,有时可达上百只,占据约500至600公顷的领地。面对领地威胁,它们会采取发出特定叫声、尾巴摆动及毛发竖立等防御行为。
保护级别
由于持续的捕猎压力和栖息地的不断缩减,白秃猴的种群数量在过去的30年里至少减少了30%。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近危类别提升为易危类别。
参考资料
红面魔猴--白秃猴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2024-08-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