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
古董瓷器之一
帽筒是清代繁霸庞杂的冠服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器型,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托存放官帽。
帽筒主要的造型特点是器身中空呈筒形。帽筒承接清三代的冠帽架,形态设计参考古铜器舰、筒花舰、箭筒、笔筒等经典造型,并在使用过程中结合时代特点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历史沿革
“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
注:(早期的帽筒并不是圆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窑是把官帽放在一个圆形类似香熏的上面,这是帽筒最初的雏形。筒状帽筒出现的时期大体为乾隆晚期左右,随着工艺的简化最终形成圆柱形无孔帽筒。并不是只有咸丰时期才出现的帽筒)雨前稻香。
作用
帽筒最初用来放置官帽,对官帽起到承巧存放的作用,避免官帽折损变形,筒身外壁留有海棠孔,对官帽熏香除汗。此时帽筒体现的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与古代玉器的使用一样,都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表征,象征等级之差。
存放官帽
清代冠服制度十分繁缛,大到官帽的形制特征,小到官帽的配件装饰都有明确的规定。朝觐之前的休息室内一般放置帽筒,供官员摘下官帽休息,帽筒便对官帽起到承托存放的作用,保护官帽不变形。
香薰除汗
帽筒兼具的另一功能就是为官帽熏香除汗,钱振宗主编的《清代瓷器整赏》一书中有记载:这一时期(指嘉道年间)的帽筒较多有盖,筒内放鲜花。放帽子时,将盖子揭开,花香即袭入帽中。帽筒是否有盖还需另作求证,但是帽筒的熏香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程设观赏
帽筒创制于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在爱新觉罗·旻宁以后得到流行,逐渐由使用器转变为陈设,观赏用器。帽筒采用满饰的方法构图,通过色彩的变幻突出图像层次,采用人们熟知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深受大众的喜爱。
相关文物
龙泉窑帽筒
高24cm口径12.8cm底径12cm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来被民间广泛接受,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
龙泉窑形状
此帽筒为传统样制,直口,筒腹、口略大于底,中空,外壁上端饰双线边纹两道,两道边纹间斜划网格纹,筒壁饰六个等距、上下相交错的海棠花式镂孔,这是为了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同时也可用于熏香除臭。筒腹花纹一面为出水芙蓉,刻法细腻。另一面浅划折枝牡丹一朵,刀法则较随意。近底端刻双线边纹一道。胎壁上薄下厚,这一处理显然是为了增加稳固性,弥补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稳。此器内外均着青色釉,虽因釉薄而缺乏玉质感,但釉色温润亮丽,晶亮剔透,光泽度较好,积釉处尤其青莹可爱。足底无釉,呈燧石红色。如果参照帽筒这一器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此帽筒应属早期帽筒,也是龙泉窑帽筒中的精品,同时也很好地证明了龙泉窑在清代中后期仍有烧造。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作用
存放官帽
香薰除汗
程设观赏
相关文物
龙泉窑帽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