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鹤龄(1879年-1937年),晚清民国学者,教育家。字履勤,亦字侣琴,
余姚市低塘下河严家(今宁波余姚市
低塘街道姆湖村)人。早年毕业于
上海圣约翰书院,赴美入
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初任浙江都署外交司长、国务咨议、外交部参事。1919年任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顾问,1921年任国联秘书、
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后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北京关税会议秘书长,国立
清华大学校长、驻美公使馆一等秘书、公使代办等。1937年逝世。
1903年(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严鹤龄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8年,严鹤龄出任
复旦大学(今上海复旦大学)讲师,并兼任学监。1909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美东名校
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严鹤龄一度回到家乡,担任浙江都督府外交司长。1912年12月,调任外交部秘书。此时,他在
圣约翰大学的校友
颜惠庆担任外交次长,在其提携下,因完成《德国殖民地问题报告》和《阿尔萨斯罗论问题》(罗论,今译洛林)两部著作而在外交学界引起很大反响。1913年2月,被荐任外交部事,后升参事,又兼充宪法委员会委员。时任外交总长
陆征祥称其“平日勤奋从公,克尽厥职,而于交办各事件以及酬酢外宾,莫不因应咸宜,深资得力”,提请总统给予嘉奖。1919年1月,
巴黎和会召开,办事得力的严鹤龄担任
中原地区代表团专门委员。
严鹤龄曾任清华大学校董会主席,并在民国初年的清华大学校长更迭风波中,于1918年和1928年两次出面“救火”,二度出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之职。1918年初,校长
周诒春辞职后,清华校长人选几经更迭。北洋政府外交部委派
张煜全为清华大学校长。张体弱多病,任内又发生学潮,遂辞职获准。外交部后继派
罗忠诒继任,但遭清华学生群起抵制,故罗未到位即请辞。清华大学校董事会遂推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
1918年8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任清华校长。
金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1922年请辞获准。1922年4月,外交部派
曹云祥为代理校长。同年10月6日,曹正式署理校长之职,任至1928年请辞获准。严鹤龄遂再度被任命为
清华大学代理校长,于1928年1月14日到职,4月请辞。
1920年8月,严鹤龄结束第一次清华校长任期后,即以外交部参事身份出任国际联盟秘书处秘书,编著《日来佛报告》(日来佛,今译
日内瓦),后调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1921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长
刁作谦因不满大会粗暴对待中国而辞职。严鹤龄临危受命,接任秘书长。
此时华盛顿会议正进入有关中国关税、
山东省问题讨论的关键阶段,而代表团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秘书长的工作极为重要。他需要组织全权代表、高等顾问及其参谋、技术专家及时沟通和商议,并向技术专家分派工作、征求意见。还需随时与大会秘书处洽商,发放有关通知,向外界宣传
中原地区代表团关于关税、山东问题的意见和看法。1922年1月5日、2月4日,交涉落下帷幕,中国争回了一些丧失的权益。中国代表团后期能够成功运作,与严鹤龄的弭患补厥是分不开的。
1925年10月,有13国参加的关税特别会议在北京居仁堂召开。从10月27日会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到次年3月2日最后一次参加,他共列席22次会议。大会分设的关税自主委员会、过渡办法委员会、有关事件委员会、起草委员会分别开会,严鹤龄居间与13国代表协调议题、进程等诸多事宜。加上
北洋政府当局更替频繁,自1924年起,先后有五人出任外交总长,严鹤龄要与新任外交总长沟通,及时汇报会议情形和进程。由于劳累过度,加之压力巨大,1926年3月7日下午5点,在与新任外交总长
颜惠庆商议时,突然昏倒在会场上,被紧急送往
北京协和医院。
1926年严鹤龄以驻美公使馆一等秘书、公使代办等职赴美国任职。1931年10月,严鹤龄再次以参事身份被任命为驻美国公使馆代理公使。
九一八事变后,严鹤龄发表严正声明:“即令
日本撤兵之后,中国亦不欲与日本开始直接谈判。因日人已在
东北地区设立傀儡政府,必须将此类政府驱逐后,
中原地区始愿与日本开谈也。”还表示:“中国将请国际海牙法庭或国际委员会解除中日条约关系上之纠纷。”他非常清楚,要实现上述目的,美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至关重要。为此,他不辞劳拜访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和有关人士,并向国内回传美国的政策和态度。
1932年12月15日,严鹤龄正式脱离外交舞台。1935年,严鹤龄出任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文学教授。1937年病逝,享年58岁。
1916年,成为
内阁成员 曾经担任《政治学报》总编辑 曾经担任北京英文社会政治科学杂志编辑并兼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