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李敬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书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得出了关于金融发展的新结论,建立了新的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该书运用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现状、原因及演变规律、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
内容简介
该论著是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思想,从劳动分工理论的视角,研究了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即“金融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即“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通过严密的数理模型推导和细致的实证检验,得出了关于金融发展的新结论,建立了新的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是对现有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拓展。该论著运用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现状、原因及演变规律、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结论,可以为中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证支持。
作者简介
李敬,男,1973年生,
云阳县人,
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供职于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领域为劳动分工理论、区域金融、农村经济。曾先后主持、主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
经济研究》、《
金融研究》、《改革》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兼职《经济研究》、《
南方经济》匿名审稿人。曾获得
重庆市第五届和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重庆市政府首届发展研究奖
三等奖。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区域金融的概念界定
1.2.2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界定
1.2.3 区域金融的研究视角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设计
1.4.3 主要创新
2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金融分工功能的论证
2.1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回顾
2.2 劳动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2.3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动分工模型
2.3.1 模型环境描述
2.3.2 模型的超边际分析
2.3.3 模型的推论
2.4 实证检验
2.4.1 劳动分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
2.4.2 银行贷款效率对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作用的二重性:推论2验证
2.4.3 商品交易效率对分工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非二重性:民间金融作用及推论3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劳动分工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模型
3.1 金融发展水平决定因素的理论回顾
3.1.2
罗纳德·麦金农和肖模型中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
3.1.3 “门槛效应”模型中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
3.2 基于劳动分工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决定模型
3.2.1 模型的假定与说明
3.2.3 投资品的生产函数
3.2.4 模型的超边际分析
3.2.5 金融发展模型推导
3.3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
3.3.1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选择
3.3.3 1992—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
3.4 区域金融发展模型的估计
3.4.1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型估计
3.4.2 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模型估计
3.4.3 基于“八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模型估计
3.5 本章小结
4.1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方法与指标
4.1.2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度量的CE。和CE,方法
4.2 省际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4.3 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4.4 八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4.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总体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夏普里值的分解
5.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原因的研究述评
5.2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
5.3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分解:1992—2004
5.3.2 中国省际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分解
5.3.3 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分解
5.3.4 八大经济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分解
5.4 本章小结
6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
6.1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机制的研究回顾
6.2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劳动分工模型
6.3 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
6.3.1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教育促进机制
6.3.2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交易效率机制
6.3.3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社会福利机制
6.3.4 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政策干预机制
6.4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草帽”型特征分析
6.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变动的路径特征
6.5.1
中原地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U”型特征的解释
6.5.2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趋势与波动特征:1992—2004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调节与控制
7.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的基本模型
7.2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的范式选择
7.3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调控的政策建议
7.3.1 充分重视金融的劳动分工促进功能,缩小区域金融功能差异
7.3.2 构建动态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缩小金融发展条件差异
7.3.3 推进教育投入体制综合改革,努力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
7.3.4 适度提高落后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完善区域创新激励机制
7.3.5 优化
区域市场交易环境,缩小商品金融交易条件的区域差异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严重失衡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特别是自1997年后,国有银行逐步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新兴金融机构基于效益标准,主要按照经济合理性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布局主要在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在金融活动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的同时,
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运行呈现出相对的落后性,金融发展处于较低水平,金融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偏低,金融形式落后。1998年后,
国家银行取消了对国有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各个国有银行根据不同地区分支机构的资金状况制定了不同的分支机构约束与考核标准,其中对资金比较充裕的东部地区分支机构实施全额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于资金平衡能力较差的中部地区实行新增额度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则继续沿用贷款额度管理。这种分类管理措施使中西部地区面临一个紧缩国有银行信贷规模的过程,加剧了资金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倒流。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5年末,全国各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20余万家,从业人员260万人,金融资产总额37万亿元,而区域金融运行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
……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