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后传》是
美国作家
唐纳德·巴塞尔姆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摒弃宏大叙事,将故事情节完全打碎,进行重组与改编,严重变形的故事人物表现出后现代社会个性缺失、信仰崩溃、精神匮乏的异化人物形象。
该作品是女权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白雪公主后传》创作的宗旨显然是要颠覆经典童话故事中反映男性审美的“纯洁、天真、柔弱、等待拯救的公主”形象和“高贵、勇敢的拯救者——王子”的形象。《白雪公主后传》中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巴塞尔姆这位敏感的作家对20世纪60年代的
美国女性以及所有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作品简介
白雪公主接受过三流大学的教育,她与七个男人同住,组合成一个现代“家庭”,日复一日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为他们做家务,成了他们的家庭“煮妇”。她郁郁寡欢,却无法从平庸中得到解脱。绝望中,她甚至盼望着能有一次带性丑闻的冒险,来打破单调乏味的生活。但她的行为十分荒唐:将长长的黑发抛在窗外,以期吸引异性的注意,引来某个“王子”,顺着头发爬上窗台,将她带出困境——一个梦求女性解放的朦胧愿望,却陷落在依附男人的俗套中。
七个
矮人——都是些精神上的“矮子”——靠生产中式儿童食品和为大楼保洁谋生,每天搅拌蒸煮锅里的食物,冲洗大楼。他们喜欢与
白雪公主住在一起,她漂亮、性感,虽有怨言仍为他们做家务,也让他们轮流在淋浴室同她一起洗澡。这八个人都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都有点烦躁不安,都有点怨气怒气,对个人的前途十分茫然。他们都有点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徒然地想从生活中找到意义,但最后只是多受了几份“窝囊气”。他们对自己的处境缺少认识,把怨气出在他们的“头儿”比尔身上,最后将他绞死,然后又接纳了街头流氓霍戈。这样,直到故事结束,白雪公主与七个“
矮人”仍然在以20世纪60年代的
纽约为背景的疯狂世界中生活着。
充当“王子”角色的保罗,没有一点值得让人等待的品质,也根本没有能力担当“拯救者”的角色,最后循世进了修道院,穿上
硕士的道袍后又成了观淫癖。但
白雪公主在他被毒死后,仍然常常去他的墓地上撒上几朵菊花。她很伤心,也很无奈,世界上已没有“
白马王子”能把她从低俗无聊、庸碌
无为的生活中带走,向着想像中的“崇高”升华。
七个男人都喜欢白雪公主,但谁也无法满足对方的感情需要。他们既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也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有效办法,惟一的行动是买一条红色的浴巾和浴帘,试图通过这一行为使“家庭”生活增色,博得白雪公主的欢心,从而改变已经出现裂痕的人际关系。他们没有发现生活中问题的根本所在,采取的只是无关痛痒的举措。
创作背景
20世纪的社会的动荡、不断的战争、难以预计的灾难也对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前半期,通讯革命和运输革命带来的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同时,宗教信仰的泯灭使自我意识产生了危机,在这种状况下,艺术家本人常常未能完全理解社会环境的紊乱如何使世界产生了剧烈震荡,并且把它弄得看起来像是一堆碎片。艺术家们不得不以新方法重新聚拢这些碎片。
巴塞尔姆自幼受到做建筑师的父亲的影响,他喜爱绘画和建筑。巴塞尔姆30岁时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终身迷恋
视觉艺术,认为艺术的自我意识在于探索自身的媒介如色彩线条构图的性质,巴塞尔姆用文字做了同样性质的探索,他甚至在字体和版面上费尽心机以达到某种绘画的效果。在巴塞尔姆那里,形式成了小说“身份”的宣言。他从现代画家那里得到启示,把小说当作展示超现实意念的画布。韦尼·斯坦格尔在评论巴塞尔姆的作品时,把他称作“文字画家”。认为巴塞尔姆常常将他的故事视为画布,在其中他添上古怪的漫画式的情景,然后用语言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又用细腻的笔法进行暗示。巴塞尔姆是个文字画家,相当于一个文学中的行为派或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用那些大块色彩来激发某种情绪,或表现某种精神状态,而不是阐释作品的意义。但是,巴塞尔姆意识到,文字携有线条和色块不能明示的意义,并感到作家有义务对他创造性地再现的现代生活中的冲突与混乱进行评述。
巴塞尔姆的“
拼贴画”创作及其意义——以《白雪公主后传》为例,对现代艺术和当代文学两方面的兴趣,将他引上了条创新之路,在作家自己的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上寻找一种文学上的现代艺术的对等物。
在巴塞尔姆发表最初作品的20世纪60年代,年轻一代作家正呼应“小说死亡”的宣言,寻找新的风格和体裁对抗小说传统。“残片”式地表现人的零碎认识和科学、哲学、
社会学的残破权威,成了一些先锋派作家的时髦。他们通过这种小说结构,强烈地表达着这样一种认识:任何现实都是局部的,而不是完整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巴塞尔姆认为,“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后现代拼贴式结构所形成的效果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作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巴塞尔姆无非是把人类意识中本有的矛盾状态展现出来:意识中的图像从来就是打破经验历史而处于共时性之中无数无关联的甚至矛盾的断片。巴塞尔姆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说过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残片是他惟一信任的文学形式。
《白雪公主后传》中的七个“矮人”是作者根据他熟悉的
莱斯大学的七名男生的性格特点塑造的,他们的原型都是现代美国青年,都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都对现实不满,都牢骚满腹。尽管如此,巴塞尔姆的人物塑造并不求助现实生活细节的描写。他抽去了这七个人物的血肉,将他们的性格特征抽象化,使他们成为丧失意义的后现代生活的象征。他们不断地用语言证明自己的存在,发表一段古怪的宣言式的道白,对某一无足轻重的事件表达似乎带点哲理其实不着边际的看法,然后很快淡出。除了空洞的教条,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角色介绍
白雪公主
女主人公白雪公主22岁,是一位高个子的性感美女,毕业于比佛学院,选修过《现代女性、权利与义务》、《个人资源》等课程,却沦为
纽约一座公寓里七个
矮人的“家庭煮妇”,轮流跟他们在浴室做爱。受过“高等”教育的
白雪公主,憎恨这一被规定的“煮妇”角色,她开始思考,对自然世界中男性统治的现象,她在感情上正经历着某种程度的愤怒,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渴望另一种生活,她开始尝试写“诗”,风格是“自由体”;她有种马上要干一番什么事业的神态。白雪公主期待的另外一种自由的生活是她心中的王子有一天会出现,为了吸引到心中的王子,白雪公主甚而主动出击了,她用黑如
乌檀属的头发垂下窗子,梦求以“性感”吸引男人,解救自己。
保罗
保罗王子是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无业游民,一再逃避解救
白雪公主的使命,他怯懦的行为消解了他王子的形象和贵族的血统。保罗的贵族血统虽然在后现代社会已退去光环,他却依然认为贵族的血统能给予自己自信和勇气,一直期待着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他曾反复思考,他可是王子,肯定没错。有时他真的完了,但一想到他自己的血统,就能鼓起劲来。那血是蓝的,也许是这个正在衰老的世界上最蓝的。
保罗怯懦的行为清楚地表明他无法承担王子的使命——把白雪公主从七个侏儒男人的禁中解救出来。保罗选择了逃避,躲在
内华达州西部边远地区的一家修道院,他还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如果出生在1900年以前,他就可以骑着马战斗,打击那个时代的地主和腐败的政府官员。二十世纪下半叶,年轻人拥有马的机会是多么渺茫啊。后来保罗决定不再逃避王子的使命,他回来了。但是受后现代社会的反英雄传统影响,保罗不敢直接应对挑战,他在
白雪公主的住处附近挖了一个地穴,安装了一套复杂的监控系统,通过镜子和训练好的狗长期监视白雪公主。保罗的行为让白雪公主极度失望。
最终保罗替白雪公主饮下毒酒,阴差阳错完成了王子的使命,获得解脱。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白雪公主后传》主题思想:异化世界中的悲悯救赎
在《白雪公主后传》中,作者通过对传统童话故事的彻底解构,呈现出了一系列被现代社会所异化的人物形象。
人自身的“异化”
在《白雪公主后传》中,男性形象的异化是最明显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个小矮人和王子保罗。在格林童话中,七个小矮人是正义、善良的化身,他们以自己勇敢无畏的精神解救了美丽的白雪公主,然而在《白雪公主后传》中,他们却成了一群被异化的现代男性,他们无聊、庸俗、空虚,每个人身上都充斥着 诞、虚无、绝望和低靡。他们是一群丧失了自我,丧失主体性,丧失了自由精神的非人形象。如作品中的比尔,他不喜欢别人触碰他,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他是一个空虚寂寞,缺乏行动力并且丧失个性的人,就像亨利所说“他想干的好像就是坐在游戏室里,洗洗纸牌,投投
脱手镖,干这类事情,而不到外面去施展自己的潜能。一个显然被选中的生命原则的宠儿竟然如此懒散,如此不义,如此无道。”
作为七个小矮人领导者的比尔尚且如此,可想其他人又是如何的空虚和颓废了。除此之外,他们在极度空虚的内心深处还充斥着邪恶和下流的欲望。如亨利所说“现在有必要去向她求爱,得到她,穿上这套干净的西装,把指甲一个个剪好,说些讨好的话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安抚腹股沟的这个突起。”不仅仅是亨利有这样的邪恶欲望,幻想着找一家妓院的克兰和钻进阿米丽亚裙内的乔治等其他人也都有这种邪恶下流的欲望。作品中的小矮人们已失去了人身上所应具有的个性、行动力、理想等人性,他们已经异化为空虚无聊,缺乏行动力和理想的畸形人物。
另外,保罗作为作品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人物形象,也是一个自身异化的形象。他虽然体内还流淌着王族的血液,但是身上却丝毫找不到王子所具有的高贵气质,缺乏去追求美好生活勇气,是一个懦弱无能、充满着
阿Q精神的畸形人物。他幻想着要比他自己的父王更具有创新精神,有更加宏大的志向,但是却“不清楚具体到底是什么。”他幻想着也许他应该走出去,与某个需要他的美人私通。将她救出,横放在他坐骑鞍前,
宾利飞驰而去。”但是面对
白雪公主放在窗外的长发时,他选择的却是阿Q式的自我逃避和自我安慰。他渴望白雪公主,但是他却没有 行动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观淫癖者。
《白雪公主后传》作品中的王子已经不同于格林童话中的王子形象了,他已经是一个心灵麻木、缺乏行动力的畸形、异化的现代人物形象。《白雪公主后传》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自身的异化正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主要特征。
人际关系的异化
在《白雪公主后传》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没有正常的沟通,在他们身上,那种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有的只是一个个符号的化身,在这个异化的社会中,他们早已变成了毫无感情的“非人”。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就是这样朝夕相处的他们,仍旧是无法沟通,他们之间好像只是一种很冷漠的同居关系,他们从来不知道白雪公主在想什么,同样白雪公主对他们也是一无所知,就连比尔为什么最近不去敲她淋浴室的门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们七个都不能满足白雪公主的感情需要。他们甚至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有效办法,而且也没有任何改变现状和出现裂痕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缺乏一种感情上的沟通,缺乏一种友情、亲情甚至爱情,即使在家里这个最容易沟通的地方,理解对他们来说也成了问题。在异化的社会中连这种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都被异化了,
白雪公主每天忙着自己的家务,小矮人每天也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异化充斥着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个人。
当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同时出现在电影院的时候,白雪公主有点心神不安,她担心的是那种称之为她的“名声”的东西,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对其有任何的关注,当她被告知她和小矮人这样的组合在邻里并没有引起任何特别关注的时候,她感到异常失望,由此也可看出,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冷漠,人们并不关注彼此,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甚至在作品结尾,当比尔被绞死的时候,其他人表现出的冷漠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尔受绞刑是因为他有罪,如果他有罪,他就得被绞死。他犯有灭国罪和
渎职罪。很明显他不想被绞死。但幸亏
霍弋也在场,带着他的皮鞭。这样就加快了进度。作者笔下的人际关系就是在这种人与人的冷漠情感中被异化了,从而丧失了人的主体性。
异化主题凸显的深层内涵
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被异化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很大的原因是其本身信仰的缺失和人性的缺失。经历过二战后的美国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宁静,而是陷入了一种空虚、荒诞和无意义的状态。
该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文中充斥着荒诞和虚无、绝望和低靡。作品中被异化的人物形象,其实其原型都是现代人,他们对现实不满,但却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他们根本不知道生活的问题所在,只是采取一些无关痛痒的措施,他们空虚、荒诞,是一群生活在现实中被异化的行尸走肉。在这个人性畸形发展时代,巴塞尔姆以其尖锐的笔锋,独特的
后现代主义创作形式,为读者展现出了荒诞世界中孤独存在的异化者形象,使大众看到了人的普遍异化,从而唤醒那些已逐渐被异化的现代人,唤醒他们内心 深处那些被现代社会的尘埃埋藏已久的宝贵人性,使人性从自然化向社会化转变中保持着和谐的节奏,从而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人性的重生。
艺术特色
戏仿解构
《白雪公主后传》对19世纪初
德国民间童话《白雪公主》进行了全面戏仿和彻底解构。戏仿是寻求新的表现源泉和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只为巴塞尔姆的文字拼贴提供一个大的框架,作者故意打断故事的延续性,用滑稽怪诞的小段描述精心拼组,让文本成为碎片的拼贴,将意义进行延伸,同时又将意义进行消解。巴塞尔姆创作的《白雪公主后传》,背离了小说传统表现方式,甚至在一些作品里采用大量非文字的表达方式,例如把各种表格、插图以及目录等与文章拼贴在一起。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早已显得支离破碎,混乱不堪,这种拼贴的方式或许最能反映荒诞的世界。巴塞尔姆用嘲讽的笔调,揭示了
美国当代生活的丑陋荒诞,人心不古,童话破灭。它正是物欲至上的
资本主义原则下社会生活的变形写照,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正如
白雪公主早已意识到的——“‘我’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这个世界本身也出了毛病。”
片刻展示
《白雪公主后传》不符合传统的阅读心理期盼,离人们熟悉的小说模式和定义相距太远,读起来只是些文字片断,似乎不知所云。其实,采用连续的“片刻展示”技巧,不让故事朝纵深发展,正是巴塞尔姆小说实践最显著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他小说创作最成功之处。在他手中,文字和意象被当作建筑材料,而不是概念的承载工具。
《白雪公主后传》没有章节序列和标题,不到200页的篇幅被切割为100余块类似章节的片断,以换页和篇首字母大写为标记。作者以克制的低调进行叙述,将经过裁剪的片断一幕幕地进行演绎,迅速交替。每一片断有它自己的中心:一个特殊的行为,一个场景,或某人物的一番表白。片断之间有些无规则的联系,合成一个七零八落的故事,其中也朦胧出现一个间断性的跳跃的故事发展。很多琐碎的细节,很多想像、夸张、扭曲的感受,由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讲述。
通过
白雪公主和“
矮人们”的一段段自我表白,为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感情状况做出粗略的交代。一幅幅漫画式的文字特写,为读者提供了荒诞的,但同时又是生动的西方当代生活的片断。文本中,充满古怪的句子碎片,这些碎片取自民间故事、电影、报纸、广告和学术刊物,取自学术和文学中的陈词滥调,如对具体文学体裁和惯用手法的戏仿,关于
历史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伪学问的题外话,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
存在主义模式的戏谑描述,以及空洞的具体诗。时不时跳出一个杜撰的词汇;有的一页纸上只有粗体的几行毫无关联的词句;甚至在第一部分末强行插入了一张调查问卷。这些碎片拼贴在一起,创造出不协调的对比,经常产生骇人的滑稽感,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令人吃惊的韵味。但在零零碎碎的片断背后,却涌动着一种强烈真实的情绪,始终如一地主导着小说的叙述。这便是作者对待现实的“后现代”态度。巴塞尔姆将各种奇特的、相关或者无关的事物或对话进行并置,让它们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夸张地表现当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荒诞。他具有滑稽模仿、创造黑色幽默的出色才能,既能逗读者发笑,又能把他们引向洞见。他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为读者了解后现代作家的文化态度和表达技艺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词语意象
“家庭煮妇”一词是作者巴塞尔姆根据“家庭主妇”这个词杜撰出来的,是男人给女人规定的角色,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呆在家里,像马一样努力为主人干活,打扫卫生、做饭的“煮妇”;另一方面,是给男人当马骑,做男人性交工具的“煮妇”。20世纪60年代的
美国,尽管妇女运动发展如火如荼,社会习俗、教育、道德规范等却在齐心合力,极力帮助男人维护着传统的女性的不公平地位。
白雪公主的悲剧命运直接体现在男人极力看重的“家庭煮妇”这一角色定位上。
混乱的语言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的工具,语言表达功能的丧失正是预示着人与人之间会日趋无法交流,人际关系会日趋冷漠,从而更进一步凸显人际关系异化的主题。
如面对白雪公主的头发,丹尼的反映却是对垃圾发表了一通议论“这个国家人均制造的垃圾从1920年的每天 2.75磅增长到1965年的每天4.5磅。”
又比如侏儒们对王子衣着的讨论,他们所说的是一堆文字垃圾“
英镑现在很疲软,母牛在产仔,
仙人掌科也需要浇水,新房正在建设,可能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空间已经被租用。”
矮小症表达出来的信息没有了任何意义,只是一堆堆的语言符号。这样混乱的语言,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和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情节设置
除了语言的混乱之外,作者对情节的设置也是极具跳跃性,没有任何时间的线索,传统的线性的时间被彻底瓦解,被瓦解后的时间碎片又被重新汇聚在“现在”,“现在”成为包容过去和未来的唯一时间存在的标志,从而出现了情节的巨大跳跃性。
例如,在回忆白雪公主受教育情况的时候,情节就跳到了保罗的一段自言自语。又如关于小矮人拿保罗
打字机这一情节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时间在《白雪公主后传》中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意义,它反复而模糊,人物处在这样的情节之中失去了自身的过去和未来,人与自身过去和未来的脱轨恰恰意味着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得到发展,只能一步步走向萎缩。同时也恰恰体现了时间对人的异化。
作品评价
《白雪公主后传》通过运用认知诗学及叙事学理论解读作品,文本呈现了丰富的内涵,读者得以建构一个后现代语境下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作品的意义也由此得以体现。
《白雪公主后传》在叙事方法上完全打破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写作模式,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文学写作、政治报道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元素拼贴起来,赋予了作品的强大召唤结构,不但在形式上给读者混乱跌宕的审美享受,支离破碎的语言也给人一种不确定感,激发读者不断探寻文中的意蕴和奥秘,给读者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作者简介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
高中时开始写诗歌和散文。中学毕业后,进入
休斯顿大学,曾任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主要作品:《白雪公主》、《死去的父亲》、《天堂》、《国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