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的前身是1960年设于原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1973年独立建系。学院先后创设农业环境保护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微生物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
动植物检疫专业。2004年经学校院系、学科调整后更名为植物保护学院。
学校简介
学院现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植保技术培训中心,拥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保护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植物保护(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动植物检疫2个本科专业和应用微生物与昆虫资源利用2个研究所,在读研究生47人、本科生688人。独立建系以来共为社会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本专科生4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其它副高职称7人,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2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 人,教育部和省级骨干教师2 人,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学院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6 项,获省部级奖励 5 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先后邀请国外专家18人次、国内著名专家、院士16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先后派出教师10余人次出国访问、进修、4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所获荣誉
学院党建工作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和校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多人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学院学生工作成效明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扎实浓郁的学术氛围夯实学生的知识,连续三年荣获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并多次获省级、校级奖励。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近年来植保专业毕业生的考研率均位居学校首位,2006年考研录取率达50%,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坚持研究教学型的办学定位,秉承严谨、求实的学风,团结、创新的作风,努力彰显
安徽农业大学传统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机构设置
重点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
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杨演教授(1911~1988)和李彦勇教授为本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伯衡、
杨荣峥、万嗣坤、高启超、
承河元、黄业东等老一辈教授、专家均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1人为高级实验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各1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科队伍,形成了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植病流行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杀菌剂
毒理学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方向 植病流行及及病害综合治理方向
该方向着重研究水稻、小麦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数据信息化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在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的流行与预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省农村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重要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疫
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抗药性及遗传有深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该方向重点研究线虫病原鉴定、植物线虫病害生理、传毒线虫传毒机理和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
植物病毒及病原细菌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1) 植物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特征、血清学检测、组培脱毒及快繁技术以及重要植物病毒病的综合治理;(2) 重要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生理生化及所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控制,在植物细菌病害的
生物防治及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该方向研究
杀菌剂对植物
病原菌作用机理,杀菌剂在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等环境构成中的残留、分配、富集、转移和转化降解,杀菌剂对生态环境中有益生物的有害影响,毒害机制和防止途径,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及克服途径。获省部级
二等奖2项。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为
植物保护、
动植物检疫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是安徽省六五至十五重点学科。昆虫学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厅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获科研成果27项,获各级奖励23项,主持和参编全国规划教材7部。已故的陈家祥教授为我国
黄脊竹蝗治理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已故的
葛钟麟教授在
同翅目叶蝉科和
稻虱科分类领域的研究获得国际公认的显著成果;已故的许维瑾教授具体领导学科建设多年,并开创了农业
螨形总目研究方向;已故王弘法教授、谭兴林副教授和退休的
尹楚道教授、
吴振廷教授、孟绪武副教授、潘锡康副教授等众多前辈致力于昆虫学教学、科研多年,使昆虫学科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方向。
研究方向
昆虫生理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生命活动及代谢机理的研究,在昆虫
多肽激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抗虫棉抗虫机理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昆虫分类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的系统分类研究,在
同翅目叶蝉科和
稻虱科分类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
主要开展害虫天敌及其利用的研究,在昆虫
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方面和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以螨治虫方面已进行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昆虫生态与控制方向
主要开展昆虫的生态学及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蔬菜害虫的综合治理、害虫的经济阈值、种衣剂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多项成就。
农药学科
农药学科拥有农药学硕士点,包括
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药研究所、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4个研究方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制剂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毒理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学科点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5人,是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目前承担“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2项生物农药国家863项目,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7项。近五年来研究经费达9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出版国家统编教材3部,学术专著7部。
专业设置
动植物检疫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植物检疫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家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动植物产品卫生与监督机构、大中专院校、生物科学高新企业、农畜产品生产销售等企业从事动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及防治、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具备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生物安全及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科学、食品卫生检验、转基因农畜产品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受到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动植物检验检疫与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动植物病理、化验、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
化学、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 掌握
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定、识别、诊断、监控和管理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掌握动植物病理、化验、监测、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熟悉国家关于生物安全、动植物防疫检疫、动植物进出口检疫、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流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动植物检疫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独立获取新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组织切片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兽医病理学、植物检验检疫、动物卫生检验学、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
主要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3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3.5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3学分
毕业标准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理学学士
专业建制时间: 2006年
植物保护
植保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植保、环保、植物检疫、植物产品卫生安全、生物安全与监督机构、大中专院校、生物科学高新企业,农药企业及农产品销售企业或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及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生物化学制剂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具备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生物安全及植物卫生检疫科学,农业病虫草
鼠害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得到各类病虫草鼠害鉴定、识别及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害监测和防治,植物病虫草害检验检疫及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掌握生物科学,生物安全和风险评估,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管理的植物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方面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
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植物保护、植物防疫、检疫、植物进出口检疫、生物安全等方面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5.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植物检验检疫、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农业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
主要实践环节: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普通昆虫学教学实习、农田
禾本科杂草及防除教学实习、植保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3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6学分。
毕业标准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农学学士。
专业建制时间:1960年
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
1.植物病原真菌学方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十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真菌学和植物真菌病害特别是疫
霉菌遗传及其变异机制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获教育部提名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1项;参与编著专著1本(副主编),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向:主要研究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病虫害的分布、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办法,致力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及IPM理论应用于生产实际方面均有显著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
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获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教材3部。
3. 农药环境毒理学方向: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农药残留标准方法制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2002年受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主办“农药残留分析关键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农药残留分析》以及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毒理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1项。
4. 植病流行学方向:根据我省不同农业生态条件着重研究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植物病害专家系统和数据信息化。承担国家及省级攻关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教材4部。
5. 昆虫分类与生态方向:研究内容涉及昆虫分类鉴定、农林作物重大害虫的
种群动态和灾变规律,昆虫(
节肢动物门)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和演替规律,
生物多样性及其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等,在稻田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对主要害虫的数量调控及其生态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主持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5项,获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教材3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