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蛉科
昆虫纲脉翅目的一个科
螳蛉是螳蛉科(Mantispidae)昆虫的统称。螳蛉成虫长相与螳螂相似,除螳蛉𫛭亚科世界广布外,其余亚科主要局限于澳洲、美洲等地。截至2024年2月22日,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ofLife)记录世界螳蛉科昆虫共有59个属,419个种。
螳蛉前足适于捕捉,头短而宽,前足延长,前后翅相似,较窄长。体长8~14毫米,翅展20~28毫米。其成虫以猎捕小虫为食,常见于植丛中。
螳蛉会先将卵产在植物的细茎上,卵白色或红色,常成堆产下。孵化出的螳蛉幼虫会寻找并寄生蜘蛛目卵中或幼蛛身上,随后会蜕皮成一种矮胖白色幼虫,并吃掉卵和卵壳以及未发育完全的蜘蛛。第1龄幼虫为衣鱼形,行动活泼,第2龄后足退化为蠕虫形。待幼虫到成熟期后,便会化蛹成茧。
目前正式发表的螳蛉标本种类较多,典型的有华安螳蛉、亚矢螳蛉、黑矢螳蛉、眉斑东螳蛉、皇冠东螳蛉等,均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分类
螳蛉科下分四个亚科:合螳蛉亚科(Symphrasinae)、卓螳蛉亚科(Drepanicinae)、丽螳蛉亚科(Calomantispinae)、螳蛉亚科(Mantispinae)。截至2024年2月22日,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ofLife)记录世界螳蛉科昆虫共有59个属,419个种。
演化
螳蛉科至少在中生代早侏罗世(约1.8亿年前)就已起源,其中合螳蛉亚科冠群在白垩纪中期起源,是最早分出的类群,与螳蛉科其它亚科形成的单系群构成姐妹群。合螳蛉亚科与高等螳蛉形成姐妹群关系。矛螳蛉属(Doratomantispa)与奇异螳蛉属(Paradoxomantispa)聚为一支,位于合螳蛉亚科与卓螳蛉亚科之间,属于过渡类群,其自有衍征为前足腿节刺列由基部向端部渐短,爪垫退化呈三角形,并据此建立一新亚科:矛螳蛉亚科(Doratomantispinae)。其余缅甸琥珀螳蛉属种归于卓螳蛉亚科,但由于捕捉足强烈特化,并未与现生卓螳蛉聚为一支,卓螳蛉亚科单系性未得到很好支持,该特化类群系统地位的最终确立需要依据更多研究材料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合螳蛉亚科内部既有干群又有冠群。
白垩纪中期,螳蛉幼虫寄生于锥尾部蜂类或蜘蛛目的生活习性已经形成,此阶段螳蛉科物种多样性相当丰盛。缅甸琥珀螳蛉科物种多样性远超于其它地层,甚至中生代其它具捕捉足的昆虫类群,如螳螂或捕食性蜚。螳蛉科在侏罗纪就已起源,捕捉足很可能是该科辐射性演化的关键驱动因子。该科可能是最早演化出捕捉足的昆虫类群之一,在白垩纪已占据复杂的雨林生态系统中捕食者—被捕食者相互作用的生态位
形态特征
螳蛉体长有中型至大型,与螳螂相似。前胸延长数倍于宽,前端膨大,有1对瘤突。头短而宽,前足为捕捉式,基节长,腿节粗大,腹缘有刺列及1枚大而粗的刺状齿,胫节细长而弧弯,跗节短而紧凑。两对翅相似,翅痣长,前翅前缘近基部弧凸,翅内有1或2组阶脉,翅基有斩叶。体长8~14毫米,翅展20~28毫米。其中欧洲螳蛉(Mantispastyriaca)长12至20毫米(0.5至0.8英寸),翼展约25毫米(1英寸)。卵具短柄,聚产于树皮上。第1龄幼虫为衣鱼形,行动活泼,第2龄后足退化为蠕虫形,成长的幼虫体粗而弯,旁头小,胸足爪单一。
中螳蛉亚科与合螳蛉亚科前足腿节粗壮,而高等亚科的前足股节则倾向于更细且扁平化。其次,中螳蛉亚科、合螳蛉亚科与矛螳蛉亚科前足股节具两排及以上刺列,而高等螳蛉属种的前足股节仅具一排刺列。此外,前足股节长基刺仅在螳蛉科高等类群中出现。
分布栖息
螳蛉除螳蛉亚科世界广布外,其余亚科主要局限于澳洲、美洲等地。在中国大半为台湾种,福建的标本较多。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成虫习性与螳螂相似。第1龄幼虫善于捕食其它害虫,一旦发现适当食物,如蜘蛛卵袋或胡蜂巢之类时,便侵入其中取食。成虫会捕食小虫,常见于植丛中,夜晚也会飞到灯光下。
繁殖特点
雌性螳蛉会将玫瑰色的卵产在细长的茎上,在大多数种类中,孵化出的螳蛉幼虫会寄生在蜘蛛的卵或幼蛛身上。新孵化的幼虫很活跃,其头部呈方形,后肢发育良好。这些活跃的幼虫会寻找并进入蜘蛛的卵中,一旦进入蛛卵,它们就蜕皮成一种矮胖的短肢白色幼虫,并吃掉卵和卵壳里未孵化完全的蜘蛛。完全成熟的幼虫(长7至10毫米时)在其第一次蛹期之前会结丝成茧。但有些物种会有一个不结茧的第二蛹阶段,如巴西螳蛉(Symphasisvaria)的幼虫寄生在黄蜂身上并在黄蜂巢中化蛹。
利用与保护
螳蛉科能防治其它害虫,成虫出现时期,不要任意伤害。在喷药时期,注意不要选用全杀性农药,以免杀伤成虫或幼虫。
代表物种
瘤螳蛉
瘤螳蛉(Tuberonothainsignis)体色非常艳丽,这是因为在动物世界中,越是色彩鲜艳的物种有可能毒性越强。而很多物种为了避免遭受猎食者的攻击而把体色演化的和有毒动物一模一样,以达到恐吓的目的。相较于模仿胡蜂腹部的螳蛉来说,瘤螳蛉醒目的玫瑰红的体色以及柠檬黄的斑纹更加有警告的意味。
眉斑东螳蛉
眉斑东螳蛉(Orientispaophryuta)前臂的“肘关节”可以360°旋转,在自然状态下,眉斑东螳蛉前肢的前臂是向下反折的,后臂位于上方;当它准备发起进攻时,前臂则会收缩在后臂上方。眉斑东螳蛉的前翅,长约12毫米,比后翅略长;前翅的主脉前缘有细小的扩展,这个特征在昆虫界比较罕见。当它休息时,翅膀会收缩到腹部的背面。这样一来,从正前方看,它的左右翅会呈直角状。眉斑东螳蛉成虫以捕捉小昆虫为主;它的幼虫则是寄生在蜘蛛的卵囊中。
参考资料
Mantispidae.ITIS.2024-10-07
mantispid.britannica.2024-03-04
Mantispidae.catalogueoflife.2024-10-04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3-04
目录
概述
分类
演化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生活习性
繁殖特点
利用与保护
代表物种
瘤螳蛉
眉斑东螳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