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古建筑群由大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接引殿,偏殿及厢房组成。整体布局有中国早期偏离中轴线的特点,而偏殿则打破对称形式。该寺现存木该碑文记载:“南城寺系汉、唐古刹,为众善乐捐兴建”。现存各古建筑均为明代弘治十四年(1502年)始建,各殿厅,厢房等都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该寺院具有传统的明代古建筑风格,为西沱古镇早期寺院建筑的代表。
寺内有韦驮神像一坐神像,为中国仅有的一座韦驮坐像。在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方丈真秀书房起火,殃起坐像底座,韦驮像塌。
相传,宝胜寺
天王殿中有韦驮手持降魔杵的站像,身高1.3米,此像与其他地方的韦驮凶神恶煞的形像不一样,此像唇红齿白,为一白生书生形象,与
弥勒佛背向而站。当年
秦良玉率
白杆兵出师
辽东,血战
山海关区(今山海关)被困于
后金军中,一书生杀入重围,将秦良玉于乱军之中救出,秦良玉感于救命之恩,问及姓名和家乡时,大汉答曰“姓韦,家住南城北崖”。韦驮力战建州女真时,在寺里的
塑像则大汗淋漓,住持不知何故,只得亲自为他拭汗,每拭一次汗,韦驮便勇力倍增,杀敌无数。解围后韦驮便不辞而别。班师后回到石柱,秦良玉迫不及待来到
西沱镇,寻找
韦姓男子,几经周折,在宝胜寺中阁找到韦驮,见到韦驮只是一坐神像,秦良玉十分惊异,当问到方丈韦驮神像曾有何异状时,方丈说某日某时神像大汗淋漓,良玉一算,正是援辽被困之时,方知那时是神明现身。看到韦驮像下石地面被汗珠滴出的小坑,
秦良玉便不再忍心让再韦驮站下去,便在
大雄宝殿前为韦驮再塑了一座坐像,并用轻纱笼罩,为其掩盖日晒。秦良玉并在西界沱购猪三十口,以此酬神。并重建南城寺的大山门,将藏经楼由一层改为两层,重建大雄宝殿。
其大雄宝殿大梁上秦良玉重建南城寺的珍贵资料。大梁上书“……良玉提督
四川省……宣慰司秦石柱宣慰司宣慰加升
都督事马夫人……”的字样,由此得出秦良玉重建南城寺和塑韦驮坐像的真实性。
相传三皇庙村的寺墩上建有寺庙,名曰南城寺,规模宏大,寺墩之名由此而来。
寺墩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
良渚遗址。经5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极为珍贵的
玉琮、玉璧、玉、玉带钩等近200件,均是同类器物中的珍品。其中1件玉琮13节、35厘米长,是我国发现的最大一件玉琮,被国内外考古专家称为“惊世之宝”。
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1),寺名天光,距今1400余年。唐
会昌年间(841~846)废,
干宁初年(894)重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赐名开法寺。元末又毁,明洪武十一年(1378)重建,后毁于战火。清顺治初年(1644)由僧断愚募化重建,改名南城寺。历史上的南城寺,殿宇壮观,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屡经沧桑。1949年初,寺内仅存房屋14间,破败不堪。 1999年11月恢复开放。2002年6月觉智法师主持南城寺修复工作,重修
大雄宝殿,新建2300多平方米的
观音殿、地藏殿、净修堂和生活设施。殿内精塑的佛像全部香
檀木纯金箔饰面。占地14亩,建筑面积2660平方米。
大雄宝殿前场上,有高9.8米宝鼎一座,底座四周是石雕八仙过海。走上9级石阶,便是仿清重檐歇山顶、脊高13.8米,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供奉4.8米高的
释迦牟尼,背立
海岛观音和32应身,两侧为九龙壁
浮雕汉白玉罗汉台,供奉18尊罗汉,每尊高1.8米。大殿东侧为高9.6米,面积130平方米的观音殿,中立
香樟木四面观音,高5米。三面墙壁上端排列0.38米高的2000尊小观音,谓千佛绕毗卢,下端为木刻大悲咒一卷和88佛。与之相称的西侧为地藏殿,四面地藏佛像供奉中央,三面围绕的是108尊高0.98米的荷花地藏和0.32米高的1000尊地藏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