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战一词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指将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作为武器的作战手段。旨在造成对敌不利,对已有利的气象条件,以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是物理战的组成部分。既可在战役、战斗上运用,也可在战略上运用。气象武器就是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在军事上已经局部应用或处于试验阶段的
美国气象武器有人工消雾与造雾;人工播云与降雨;人工消雹与降雹;人工制造和抑制闪电;人工影响台风和臭氧武器等等。
在100多年前,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气象武器,美国著名科学家特斯拉,曾于19世纪末制造了一台超大功率的变压器,能产生10千瓦的人工闪电,传播距离可达50千米。 此后,
美国军队逐渐重视气象武器的研究。1940年底,美国政府开始实施代号为“凤凰”的控制天气计划,该计划是特斯拉理论的深入发展,从人工制造
雷电扩展到控制各种天气变化。
出处
20世纪40年代后期,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取得重要突破,就为气象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70年代,“气象战”一词开始出现。一些国家提出气象战的各种设想:人工降水造成洪水泛滥和交通阻塞,人造干旱以削弱敌国经济;人工引导台风使它袭击敌军港口和海岸设施;人工诱发闪电制造
森林火灾;以及采取各种办法使某一地区的气候发生灾变等等。
战术应用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们提出了气象战的各种设想方案。如人工降水,造成洪水泛滥和交通阻塞;人造干旱,以削弱敌国经济;人工引导台风,使之袭击敌军港口和海岸设施;人工诱发闪电,以制造林火;人工制造平流层
臭氧“洞穴”,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造成地面暴露的人和其他生物的伤害;以及采取各种办法使某一地区的气候发生灾变等等。
技术特点
由于对大气过程变化认识的局限,自然发生的异常天气变化掩盖着人工影响天气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使气象战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气象武器
在军事上已经局部应用或处于试验阶段的
美国气象武器有人工消雾与造雾;人工播云与降雨;人工消雹与降雹;人工制造和抑制闪电;人工影响台风和臭氧武器等等。
人工消雾与造雾
人工消雾常用的有三种方法:一是在雾中播撒冷却剂或吸温性物质(如食盐、
氧化钙粉末),使雾滴蒸发或凝结降落地面;二是造成雾中气流紊乱。如用直升飞机在雾区盘旋飞行,或采用爆炸方法造成雾滴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落到地面;三是在雾区里燃烧汽油,使空气干燥加温,蒸发加快,达到消雾的目的。人工造雾是在空中播撒大量造雾剂等来达到军事目的。
人工播云降雨
通过在低空大气层布撒
碘化银和
碘化铅改变云的结构,达到人工播云降雨。
人工消雹与降雹
当发现冰雹云时可用飞机、
高射炮、火箭把碘化银、碘化铅等送入云体,或用
土炮直接轰击冰雹云,以达到目的。
人工制造和抑制闪电
用人工方法制造和诱发闪电,可损害敌机,干扰通讯,还可以造成
森林火灾。用人工抑制闪电,则可减轻或避免其不利影响。
人工影响台风
目前人工影响台风有以下几种设想:用核爆炸改变台风路径;在台风的适当部位大量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使台风的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以减弱风速;在经常产生台风的洋面上使用单分子箔膜材料减少局部地区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台风的发展。
臭氧武器
臭氧层是人类正常生活的重要保护层,如遭破坏,将人类带来灾难。近年来,国外有人设想利用人工手段,将臭氧层“打个空洞”,让
太阳的紫外线直接伤害敌国地面人员和生物,达到杀害敌方有生力量之目的。
历史战争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
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征,10月抵达
长江北岸的湖北嘉鱼地区,准备渡江南下,征服
孙吴孙权。由于
曹军多 为北方士兵,缺乏水战经验,为解风浪颠簸之患,曹军把战船首尾相联,构成所谓的“连环战船”。东吴
周瑜手下的老将黄 盖看出了连环战船行动不便的致命弱点,向周瑜献计火攻,若要用火攻则必须借助风力。出使东吴的
蜀汉军师诸葛亮夜 观天象,仔细推算,预计11月20日至22日将有3天东南风。强劲的东南大风给了联军以火之使,10艘装有干柴的战船顺风 直驶曹营,风助火势,大火越烧越猛,曹军船群立即变成一片火海。曹军大败,
曹操也险些被生擒。
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谱写了神话般的篇章。
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以
俄罗斯为一方,以
土耳其、
英国、
法国和撤丁为另一方,爆发了
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11月14日,当英法联军包围了
黑海西北侧的俄国重要城市
塞瓦斯托波尔,并准备在巴拉克拉港湾战区登陆时,谁也没有料到的风暴突然来临,平静的黑海海面顿时卷起巨涛,每秒30米以上的大风咆哮着。被狂风卷动的战舰,有的被抛向岩礁而撞毁,有的彼此乱碰乱撞而沉没。没过多久, “享利四号”等三十多艘战舰均被葬入海底,英法联军几乎全军覆灭。
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8月29日,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起义北军总司令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与英军崖战时身陷重围。在这关键时刻,华盛顿从情报 部门获悉,当晚战区将有大雾出现。时至半夜,果然战区云吞朗月,雾漫山峦,华盛顿即趁大雾率军突围,一举扭转战局,大败英军。
二战期间
二战期间,
纳粹德国军方为了保护重要工业基地和军事设施,采纳气象专家的建议,在
意大利伏尔特河岸地区播洒大量造雾剂,制造出漫天浓雾, 使
英法海底隧道盟军的战机无法靠近这一地区。1943年,
美国军队利用人工造雾的方法,制造了一条长5千米、高1.6千米的雾层。浓雾为美军的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掩护, 使美军得以顺利渡河作战。
雨战
1815年6月16日,
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十几万
法军,准备在
比利时的滑铁卢与同盟国联军一决雌雄。17日夜晚,
雷声轰鸣。雨点劈里啪啦地敲打着房顶和门窗,似乎在提醒拿破仑对天气的重视,拿破仑却不予理睬,仍然看着地图在深思。他根本没有想到,一场暴雨过后,战区的地形、田野和道路会改变原来的模样。第二天,总攻时间不得不推迟到中午,拿破仑的士兵们费力地拉起陷入烂泥中的
火炮,在泥泞中滑着、跌着向居高临下的联军发起进攻,还没有与联军接战,就已累得精疲力竭了。在决战的紧要关头,又因道路泥泞,
埃马纽埃尔·德·格鲁希元帅率领的
法国援军也未能及时赶到,而联军的援兵却及时赶到了战场,致使
拿破仑·波拿巴一败涂地,抱恨终身。
越南战争
1966年,美国“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
美国气象武器,开始用于
越南战争,其行动代号为“波普艾计划”。
美国军队共出动2.6万架次飞机,在越南上空投放了474万枚降雨
催化弹,向云层里倾泻成吨的
碘化银,实施大规模人工降雨,人为地延长雨季,造成越南部分地区洪水泛滥, 使大量桥梁、水坝、道路及村庄被冲毁。最重要的是,洪水使
越南民主共和国军队的补给线—“胡志明小道”变得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北越军队的作战行动。据统计,美军人工降雨给
越南造成的损失,远比整个越战期间飞机轰炸所造成的损失大。
美苏“干旱之战”
1970年,美苏两国在
古巴展开了“干旱之战”。当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某地实施人工增雨, 会造成周围地区雨量的减少。
美国军队利用这个发现,研制出了“干旱武器”—美军在古巴周边国家实施人工降雨,使这些国家发生洪灾;而临近的古巴却出现了反常的持续干旱。后来,
苏联多次派遣专家到古巴进行人工降雨,才帮助古巴克服了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