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位于
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
大汶河南岸,坐北朝南。禹王庙原为河神庙,后为纪念大禹治水改建为禹王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
禹王庙的创建年代虽不详,但据清咸丰《宁阳县志·秩祀》记载,汶河神庙,在埋城坝。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员外
张盛建坝,因立庙。此外,志书中还提到“今庙额曰‘禹王庙’,不知始改何时”。
庙门面阔3米,进深3.5米,高约5米。灰瓦硬山顶,饰吻兽。两扇实踏大门饰铺首衔环,门钉40枚,门额悬“禹王庙”一贴金云龙木匾。门前置
石狮一对,庙门两侧各开翼顶掖门。庙门内侧为钟楼、鼓楼遗迹,残存柱础。
正殿虹渚殿为穿堂式
清代建筑,砖、木、石结构,灰瓦歇山顶,蟠龙大脊。面阔15.9米,进深7.8米,高6.2米。门额篆“风调雨顺”四字。殿内塑
大禹像。
东西两庑设在正殿前两侧,五
开间,面阔13.5米,进深5.3米,通高6米,灰瓦硬山顶。明间置券顶格棂窗。
钟楼、鼓楼至两庑之间立有龟趺螭首石碑两通。东碑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造堽城石堰记”碑,由明代科举考试中唯一连中三元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
文渊阁大学士商辂撰文,由征仕郎、
中书舍人、乡贡
进士、东吴
李应祯篆额书丹;西碑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同立堽城堰记”碑,由
户部尚书兼翰林院
大学士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辅书丹。
禹王庙内今存古柏11株,其中有一株被称为
大禹化身的直径达1.52米的古桧柏,号称“齐鲁第一柏”,还有一夭娇作龙形被誉为“枝歧柏”是
宁阳县八景之一,文人诗客多赋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