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详注》是古代杜甫诗集的注本,创作于清时期,作者是
仇兆鳌。
杜诗的艺术有多方面的成就,无论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都有他独到的长处,为历代所重视,注家蜂起,到宋代有“千家注杜”之说。
清代的仇兆花费20年时间,搜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资料极为详尽,不失为阅读杜诗的一种重要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有“
杜甫”之称的
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他不以个人穷达为念,带着忧国忧民、激愤忾悯的情怀洞察世事,其诗作较真实地描述了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反映了民间疾苦,有“诗史”之称。《杜诗详注》(又称《杜少陵集详注》),资料极为详尽,不失为阅读杜诗的一种重要的参考书。
现阶段通行的本子为中华书局所出版的《杜诗详注》五卷本(繁体竖排)。分为1979年版(2015年再版时改为三卷本)和2004年版。据说2004年版上有较明显的错误,因此多数收藏者选择上还是倾向于1979年版。
作品目录
版本源流
在
奉贤区档案馆的资料室里有一套线装书,名为《杜诗详注》,形成于清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刻印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
杜甫作为
唐朝一名承前启后、成就卓著的诗人,其诗作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巨大变化,而且在艺术上集古今之大成,有多方面的成就,无论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都有他独到的长处。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评价道: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
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
孔子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诗到了宋代日益受人重视,注家蜂起,当时就号称有千家注杜。后来又有人陆续为杜诗作了一些评注。
清代朱鹤龄、
钱谦益都有杜诗注本。稍后,
仇兆鳌(公元一六三八-一七一三以后)汇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
古本体例
奉贤区档案馆馆藏的这套《杜诗详注》由清翰林院
编修仇兆鳌编著。
26×16.3(公分)开本,全书14册,分为二十五集。
第一册里有首卷、表:系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一月翰林院编修仇兆鳌的上表;
序:系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癸酉岁长至日翰林院编修仇兆鳌序;
本传:有旧唐书文苑本传,落款为
刘昫,新唐书本传,落款为
宋祁;
世系:杜氏世系,从一代当阳侯
杜预至十五代
杜嗣业(
杜甫为十三代);
年谱:杜工部年谱,从
李旦先天元年壬子(即
景云三年)至
大历五年庚戌,杜甫五十九岁都有记载;
凡例:
杜诗凡例计二十则,分别为杜诗会编、杜诗刊误、杜诗编年、杜诗分章、杜诗分段、内注解意、外注引古、杜诗根据、杜诗褒贬、杜诗伪注、杜诗谬评、历代注杜、近人注杜、杜赋注解、杜文注释、诗文附录、少陵大节、少陵广怀、少陵谥法、少陵逸事;
目录:卷之一34目、卷之二24目、卷之三35目、卷之四30目、卷之五32目、卷之六51目、卷之七40目、卷之八38目、卷之九65目、卷之十78目、卷之十一63目、卷之十二82目、卷之十三48目、卷之十四75目、卷之十五55目、卷之十六17目、卷之十七43目、卷之十八62目、卷之十九46目、卷之二十65目、卷之二十一58目、卷之二十二73目、卷之二十三57目、卷之二十四(赋赞)10目、卷之二十五(文集诗序)38目。
从本书末尾的落款处作者“岁在甲申菊月兆鳌附记”来看,当完工于清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据中华书局1979年10月出版的《杜诗详注》“出版说明”中讲到“《杜诗详注》自序作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但书刻成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可能有误)。
遗憾的是
奉贤区档案馆收藏的此书只有7册,分别为第一册(卷首、表、序、本传、世系、年谱、凡例、目录)、第三册(卷四、卷五)、第五册(卷八、卷九)、第八册(卷十四、卷十五)、第十一册(卷二十、卷二十一)、第十二册(卷二十二、卷二十三)、第十四册(卷二十五)。
尚缺第二、四、六、七、九、十、十三等7册,内容为卷二、三、六、七、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四共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