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改”政策实施后,石油、石化板块呈现上涨趋势。舆论普遍认为,市场的积极表现反映了对中国石化向民营企业开放销售业务的认可。中央企业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承诺的具体落实,同时也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外部推动力,促进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国企与民企合作销售燃油,被媒体形象地比喻为“慷慨割肉”。作为全球第二大成品油供应商,
中国石化拥有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自营加油(气)站数量达到30,532座。以2012年的经营收益为例,即使社会与民营资本的参股比例不超过30%,其所能获得的利益也非常可观。这种触及既有利益格局的做法,正体现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行政化的垄断体制导致一些国有企业患上了“大企业病”,表现出安于现状、缺乏活力的特点。相比之下,混合所有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公平正义。由于政企不分,一些国有企业既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特殊待遇,同时又利用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权益。例如,在电信行业中,某些企业因为结算纠纷降低了互联互通的质量,使得用户不得不承担过高的费用。无论是“上海20条”还是此次的混业经营,都旨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增强了人们对市场化发展方向的信心和共识。
尽管“油改”受到了广泛赞誉,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民间资本虽然获得了股权,但在实际决策中可能没有发言权,甚至可能会遭遇“玻璃门”或“旋转门”的困境。历史上曾有过类似的案例,如民营企业光宇在衢常铁路项目中持有34%的股份,但由于同股不同权的问题,最终选择撤回投资。此外,尽管国家已经放宽了上游原油进口权,但民营企业仍需通过国有企业的
排产证明才能获得批准。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对于当前的混业经营能否取得预期成果仍然抱有疑虑,处于观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