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风级驱逐舰
矶风级驱逐舰
矶风级驱逐舰(英文:ISOKAZE Class Destroyer )是日本海军建造的一级一等驱逐舰。
此级是继海风级之后日本的第二级一等驱逐舰,本级舰共4艘。
四艘舰都于1935年除籍。
建造背景
该级驱逐舰是为了紧急补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驱逐舰数量不足,按照1915年度军备补充计划追加的,和二等驱逐舰桃级同时进行,同级建造四艘。设计以日本最早的一等驱逐舰海风级为蓝本进行改进。
本级舰有四艘,分别是矶风,滨风,天津风,时津风。
技术特点
与山城,伊势级战列舰同为大正4(1915年)年计划建造。作为海风型的后型号,强化武装和航航力。由于中心线上配置的120mm炮的装备位置低,在恶劣天气时受波浪影响很大。蒸汽透平的动力耐久性差,长时间运转时出时输出功率制限在7000马力。
之前驱逐舰混合搭载120毫米火炮和76毫米火炮,从矶风级开始统一装备120毫米火炮,单一配置在中心线。此外为了减轻重量将船体内部结构改为纵通式,不过由于这样建造工程十分复杂,自下一级开始又改回了横通式。
外观上看海风级有4根烟囱,矶风级有3根烟囱,从这之后的峰风级开始改为两根。
此级舰被日本海军作为向导驱逐舰使用,跟当时英国驱逐舰相比,战斗力占优势。4艘舰舰名都为之后的阳炎级驱逐舰使用。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矶风
对着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吹的风
1号舰。1916年4月5日动工,1916年10月5日下水,大正6年(1917年)2月28日于吴港船厂竣工、分类为一等驱逐舰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
滨风
海边刮的风
2号舰。1916年4月1日在三菱长崎江南造船动工,同年10月30日下水,大正6年(1917年)3月28日竣工、分类为一等驱逐舰。
此舰在1919年的大演习中,遭到浪潮的冲击以致舰桥损毁,尾源之丞司令当场殉职。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感到必须提高驱逐舰的耐波性,因此设计建造了改良过的峰风级。
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
天津风
刮向天空的风,也有说意思是天助神风。
3号舰。1916年4月1日在吴海军工厂动工,1916年10月5日下水,大正6年(1917年)4月14日于吴港船厂竣工,分类为一等驱逐舰
此舰服役后长期执行舰队勤务,警备任务。
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之后,此舰报废后的船体用作防水墙的强度试验之用。
时津风
指顺应季节刮的风
4号舰。1916年3月10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动工,1917年5月31日竣工。但1918年3月25日,由于遇上暴风雨,在宫崎县青岛东南折生迫海岸触礁,严重破损,不得不放弃船体,仅撤下武器,备用品等可再次利用之物,在舞鹤海军工厂重新建造一艘代舰,于1918年12月2日动工,大正9年(1920年)2月17日替代舰竣工。分类为一等驱逐舰
折生迫海岸直接受到太平洋大浪的冲刷,时津风号触礁后的2至三日,船首部断裂,中央部分折断,船体救援工作毫无希望。3个月后,船体已丝毫不见踪迹,仅能看到4座锅炉在海上并排排列,其清除工作于7月结束。但是,在舞鹤海军工厂建造的代替舰是以大修名义进行,从施工费和修理费中支付,完全按照原有图纸建造,所以舰名仍为时津风,不以新舰来看待。因此并未正式看成第二代。
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昭和15年(1940年)4月1日之后长时间称为废驱逐舰第20号,在江田岛市用作训练舰,二战结束时也被海军官校保留,但是不幸遭受台风侵袭,船体进水沉没,昭和23年(1948年)解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建造背景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矶风
滨风
天津风
时津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