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风级
驱逐舰(英文:ISOKAZE Class Destroyer )是日本海军建造的一级一等驱逐舰。
该级驱逐舰是为了紧急补充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驱逐舰数量不足,按照1915年度军备补充计划追加的,和二等驱逐舰桃级同时进行,同级建造四艘。设计以日本最早的一等驱逐舰海风级为蓝本进行改进。
与山城,伊势级战列舰同为大正4(1915年)年计划建造。作为海风型的后型号,强化武装和航航力。由于中心线上配置的120mm炮的装备位置低,在恶劣天气时受波浪影响很大。蒸汽透平的动力耐久性差,长时间运转时出时输出功率制限在7000马力。
之前
驱逐舰混合搭载120毫米火炮和76毫米火炮,从矶风级开始统一装备120毫米火炮,单一配置在中心线。此外为了减轻重量将船体内部结构改为纵通式,不过由于这样建造工程十分复杂,自下一级开始又改回了横通式。
1号舰。1916年4月5日动工,1916年10月5日下水,大正6年(1917年)2月28日于吴港船厂竣工、分类为一等
驱逐舰。
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
2号舰。1916年4月1日在三菱长崎
江南造船动工,同年10月30日下水,大正6年(1917年)3月28日竣工、分类为一等驱逐舰。
此舰在1919年的大演习中,遭到浪潮的冲击以致
舰桥损毁,尾源之丞司令当场殉职。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感到必须提高驱逐舰的耐波性,因此设计建造了改良过的峰风级。
3号舰。1916年4月1日在吴海军工厂动工,1916年10月5日下水,大正6年(1917年)4月14日于吴港船厂竣工,分类为一等
驱逐舰。
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之后,此舰报废后的船体用作防水墙的强度试验之用。
4号舰。1916年3月10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动工,1917年5月31日竣工。但1918年3月25日,由于遇上暴风雨,在
宫崎县青岛东南折生迫海岸触礁,严重破损,不得不放弃船体,仅撤下武器,备用品等可再次利用之物,在舞鹤海军工厂重新建造一艘代舰,于1918年12月2日动工,大正9年(1920年)2月17日替代舰竣工。分类为一等
驱逐舰。
折生迫海岸直接受到
太平洋大浪的冲刷,时津风号触礁后的2至三日,船首部断裂,中央部分折断,船体救援工作毫无希望。3个月后,船体已丝毫不见踪迹,仅能看到4座锅炉在海上并排排列,其清除工作于7月结束。但是,在舞鹤海军工厂建造的代替舰是以大修名义进行,从施工费和修理费中支付,完全按照原有图纸建造,所以舰名仍为时津风,不以新舰来看待。因此并未正式看成第二代。
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除籍、昭和15年(1940年)4月1日之后长时间称为废
驱逐舰第20号,在
江田岛市用作训练舰,二战结束时也被海军官校保留,但是不幸遭受台风侵袭,船体进水沉没,昭和23年(1948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