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大道
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的公路
仲恺大道前身为惠樟公路,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后改为仲恺大道,并进行了数次扩建和改造。仲恺高新区因位于中原地区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廖仲恺的故乡而得名,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道路简介
仲恺大道前身为惠樟公路,仲恺高新区成立后改为仲恺大道,并进行了数次扩建和改造。目前,仲恺大道改造工程北起惠城区鹅岭立交,南至仲恺陈江梧村桥,分为惠城段和仲恺段,全长约14公里,总投资约19.9亿元。
仲恺高新区因位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廖仲恺的故乡而得名,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刚成立时,基础设施薄弱是当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交通非常不便,贯穿高新区的只有一条9米宽的惠樟公路(仲恺大道前身)。1994年,惠樟公路进行第一次改造,路面由原来的9米拓宽到60米,此后的20多年里,惠樟公路又经历了数次扩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的仲恺大道。
历史沿革
前身为1923年修建的惠樟公路
据1998年出版的《陈江镇镇志》记载,惠樟公路始于民国12年(1923年),连接惠州至樟木头镇(属东莞),贯穿陈江东西。
为修建惠樟公路,当局设立惠樟公路局以董其役,局长由周醒南担任,参与其事的有张友仁、翟雨亭、杨固初、曾固民等惠州知名人士。他们亲自到工地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加快了工程进展。1923年底,惠樟公路竣工。公路在东莞樟木头与广九铁路连接,自此,从惠州到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重要城市的时间大为缩短,对惠州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区内发展,产生了积极久远的影响。
惠樟公路属民办公助性质,张友仁先生为惠樟公路汽车董事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惠樟公路是日寇重要据点和交通要道,多次从此路进犯惠州城和东莞城,日寇还在惠樟公路两旁驻扎。为了阻止侵略,惠樟公路曾几度被中国军队毁坏,后在1947年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惠樟公路鲜有汽车通行,路上多为行人,此公路极方便人们出行。
惠樟公路从修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路面都很窄,只有一条车道。据《陈江镇镇志》记载,1991年,陈江镇政府(现陈江街道办)投资40多万元,进行了陈江城镇内十字路口段的补路工作,铺上沥青。1994年,陈江三星电子厂至惠州的路段改筑成水泥路面,扩宽至60米,并于1995年装上路灯,这一路段曾被称为“仲恺科技大道”。
大道改造工程
仲恺大道集国道、省道、市政道路于一体。近年来,因“拥堵”而备受网友诟病。据悉,2009年莞惠城区际铁路动工,仲恺段的大部分工程处于仲恺大道,因围蔽施工和大型工程车辆辗压等原因,再加上仲恺大道为惠城和仲恺之间的主干道,车流量又大,导致这条路长期拥堵。
2016年9月以来,仲恺大道及鹅岭南路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复工建设,全线分6个施工段同时施工。2017年8月,多位省、市人大代表现场走访并调研仲恺大道等项目。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2018年底仲恺大道改造工程全线完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道路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