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是学校最大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1939年,设立英语系。1958年,外国语文系更名为外语系。1990年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分设外语系与外语教学部。1999年12月,原外语系与公共外语教学部合并,成立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翻译系、俄语系、日语系、
阿拉伯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形成了“五系一部”的教学架构。
学院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敢作敢为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科学研究业绩突出,服务社会获得好评如潮,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发挥明显。先后取得教育部本科专业评估“优秀”结论;学校“本科教学优秀学院”荣誉称号;其中,英语专业先后获批为教育部第一批师范类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中学英语教师 ”培养项目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并在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被评为A类专业;翻译专业、
俄语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B-。
历史沿革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为
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
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
北京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共同组成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
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
甘肃省领导,改称
西北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51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及博士后58人(含在读),高级职称教师53人,讲师82人,助教3人。学院每年聘请10至15名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学院拥有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1人获
甘肃省教学园丁奖;5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4人入选校级“双星计划”;35人次获省级或厅级教学成果奖;68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教学奖励;6人次获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学科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93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
英语)方向脱产(在职)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英语教学论方向开始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俄语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2010年学院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得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授予权。2012年外国语言文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6年外国语言文学获批校级优势学科。2014年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博士点获批,2017年开始招生。学院由此成为
甘肃省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单位。学院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8人。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前40-50%。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位列前30%-40%。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把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外语人才作为办学宗旨,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甘肃省大、中、小学英语省级骨干教师大多出自于本学院。学院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和道德教育,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扶助摔伤老人、手拉手活动、慰问留守儿童、照料福利院老人、千里搭车回家、为同学义务献血、为校园树木挂双语标签等体现新一代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先进事迹。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生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元化:飞行员、空乘、边防军人、HR、导游、钢琴师、设计师;创办私立学校、微小企业、设立淘宝网店、从事影视剧表演以及担任
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显示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社会适应能力和挑战自我的勇气。
社会服务
学院的农村基础外语师资培训辐射
甘肃省、新疆、宁夏、
四川省、
重庆市等西部地区。始建于2001年的“红豆草”实践小分队,坚持深入到最艰苦的基础教育一线,开展帮教扶教、送教下乡、送教上门等活动,获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与基层中小学的高度评价。学院着力打造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外语教育的办学特色。学院持续发挥“国家级
英语特色专业”的辐射作用,先后在
同心县、新疆
阿克苏市、
敦煌市、礼县
雷坝镇成立了8个国家级英语特色专业教研基地,在兰州、
秦安县设立了7个教育硕士实践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了
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师资水平。
建于2012年的“馨译”外事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著名品牌。本着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主动服务社会。“馨译”外事志愿服务队先后承担了
甘肃省32场次大型国际活动的外事服务和语言服务任务。志愿者先后完成了“联合国
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国际大会暨
敦煌市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金鸡百花奖电影节”、“中国·
嘉峪关市国际
短片电影展”、“
亚洲合作对话(ACD)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中国—
中亚合作对话会”、“敦煌-瓜州沙漠极限穿越挑战赛”、斯达克“世界从此欢声笑语”中国(甘肃)项目等活动的开闭幕式翻译、大会翻译、陪同翻译、会谈翻译、解说词翻译、会展翻译、医疗翻译以及其他志愿任务。2014年,在“志愿服务
广州市交流会暨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馨译’外事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银奖;2015年,“馨译”外事志愿服务队荣获“
甘肃省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和“甘肃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017年,“馨译”外事志愿服务队被授予
兰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十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语言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所、多元文化与多语教育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
俄语国家社会文化及教育研究中心、
符号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九个研究单位。是
中国翻译协会单位会员,也是“中国语用学研究与发展基地”之一。
学术资源
学院拥有
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外语调频台、学习·生活·就业三指导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党员活动室、多功能学术室、陈列室、信息加工处理室、卷库、博导工作室、教授工作室、重点项目工作室、外籍教师工作室、民族教师培训室、卫星信号接收室、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口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多模态语音数据采集分析实验室、3D虚拟情景实验室、数字化录播教室、图书资料室、翻译硕士培养管理中心、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中心、学术型硕士培养管理中心等教学科研活动场所,实现了
多媒体全覆盖。学院图书资料室2间,藏书约2.1536万册万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72种。
科研成就
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语言专业优势,引导外国语学院师生秉承师大精神、以所学专业语种为承载,组建了西北师范大学应急语言服务团,以无偿服务为宗旨,以志愿参与为原则,打造了一支平战结合、反应迅速、作风过硬、专业精湛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
考虑
甘肃省是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作为
省部共建大学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突发公共事件贡献智慧,在
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的指导下,以西北师范大学作为阵地,成立“甘肃省涉外应急语言服务基地”,基地现已设立
英语、
日语、
俄语、
阿拉伯语、法德
朝鲜语5支翻译服务团,并开通紧急呼叫热线,设置囊括应急语言通识课程、危机管理与防护技能、现代技术培训、素质拓展培训、事件场景模拟等板块的课程体系。
经过培训的高素质志愿者,本着志愿服务的初心,成功开展了许多志愿工作,
中青网、
甘肃省省外事办官网、新甘肃、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官网、
西北师范大学“学习强国”号、NWNU师大青年等多家媒体对甘肃省涉外应急语言服务基地的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甘肃省涉外应急语言服务基地的成立,不仅为我省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人力、智力,也为我省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
获得荣誉
学院教师承担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甘肃省教育规划项目9项、翻译硕士教指委项目1项、甘肃省省列文教类引进外国专家项目3项、团中央项目1项、甘肃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项目2项、甘肃省“十三五”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6项。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