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芦荟
天门冬目阿福花科植物
元江芦荟为阿福花亚科(Asphodelaceae)芦荟属植物,又名亚哈菲、和达、逼火丹、碧合草、火炼丹等。它是由熊佑清等人提出的一个芦荟属新种,在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台湾以及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分布。该新种的提出具有争议,未被主流数据库收录。
形态特征
元江芦荟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须根发达,具粗壮根状茎,长者可达1米多。株型较松散,高1米以上。叶片肉质,带状披针形,多数簇生于短茎上呈螺旋莲座状(苗期呈螺旋状排列或交互对生排列两种,到成株期呈螺旋状排列),长30-90cm,宽5-16cm,厚3-5cm,常作不规则扭曲。皮壁部较薄,汁多肥厚, 淡绿色,有白色斑点并随着生长而消失,两面平滑,先端渐尖,边缘具较钝硬齿。花葶自叶丛伸出,1-4花葶分枝,高60-160cm;总状花序长30-60cm,着生40-70(90)朵花;花梗长3-5mm,粗约2mm,花后外弯,并自与花相连的关节处断落,苞片披针形,长5-6mm,与其花梗近等长;花自下而上逐渐开放:花被片6,近等长; 外轮花被片3,深桔红色,倒披针形,长约3cm,宽约6mm; 下部1/3台生成圆筒形,质地较薄;中央具5脉,主脉与侧脉间有细微间脉,脉部宽约2mm;内轮花被片3,下部1/3与外轮贴生, 色较浅,带黄色:雄蕊6,与花被片对生具近等长;花药背着丁字药,紫红色,长约3mm;花丝不等大,外轮花丝扁平,宽约2mm,内轮花丝较细,宽约0.8mm;子房3室,长约3mm,花柱单一, 柱头点状,具细小乳突;花序均发育完全:蒴果平滑无毛,种子多数。花期9月至翌年3-4月,果期1-5月。
分布范围
元江芦荟在我国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福建省南部等地有分布。
生长环境及习性
根据实地考察(1992~1998年),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芦荟生长分布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谷的元江、新平、石屏、红河,金沙江的元谋,珠江水系的文山,澜沧江、怒江、滇西德宏,还有广西百色地区,海南以及缅甸等干热河谷或热带地区,海拔700米以下, 河川两岸沿江的半荒漠沙土、石沙土上,有的还生长在悬崖上,有的生长在石堆缝隙中或树草丛中、成片、成丛或零星分布。
栽培
元江芦荟最佳种植区域是云南红河等干热河谷流域, 海南省、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省等热带地区是露地栽培的适宜区。
选择含腐殖质高的肥沃土壤,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浇水,加强田问管理,既保证芦荟单株与单位面积产量高产,有效成分含量高,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
采收
依据元江中国芦荟生长快的特点,适时采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栽培18个月即可分次采收。成熟叶的外观标准为:叶片饱满,光滑。内在标准为:胶汁清澈透明,大黄素含量高,苦味浓。未成熟叶的叶片扁平,光泽差,叶肉乳白,胶汁混浊,大黄素含量低,苦味淡。
①采收方法
用小刀或专用采割刀从叶基部轻轻环割采下带鞘叶片,采割时应注意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折断不成熟叶和伤及假茎。
②采收时间
选择晴天采收最佳,切勿雨天采收。避免病菌从伤口侵入。
③装车运输
叶片采下后应立即装入萝筐或专用塑料筐,轻装轻放,保证叶片完整无损,每装15千克为宜,做到随采随运,不宜久贮,以免影响加工和内含物的转化。
争议
元江芦荟分类的研究多局限在外部形态上, 结果存在争议。
芦荟新种学名仅局限于国内部分文章中使用,未被国际的植物数据库收录及承认。
主要价值
元江芦荟具有开发成芦荟化妆品、饮料等产品的潜在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及习性
栽培
采收
争议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