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粟鳃金龟
鞘翅目鳃金龟科动物
大粟鳃金龟,属鞘翅目鳃金龟科的一种生物。
学名
别名 东方五月鳃角金龟。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等省。是四川西部地区重要农作物害虫。
寄主
玉米、小麦、青棵、油菜、豌豆、甜菜、马铃薯及苹果、林木等。
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豌豆幼苗。
形态特征
成虫大型,雌虫比雄虫肥大,雌虫较宽,体长28—33mm,体宽12—16mm;雄虫狭长,体长26—32mm,体宽11—14mm。体黑色、黑褐色或褐色,常有黑褐色金属闪光,鞘翅目、触角及各足财节以下棕色或褐色,鞘翅边缘黑色或黑褐色。触角10节,雄虫鳃叶部7节,粗而弯曲,雌虫鳃叶部6节,短小而直。头部密布小刻点,刻点上有密而直的绒毛。前胸背板上有小圆形刻点,中部稀,两侧密,每侧中部附近着生黄灰色长绒毛,后角几乎呈直角,较突出。小盾片半椭圆形。每一鞘翅各有5条纵肋隆起,纵肋间生有密而大小一致的刻点,刻点被灰白色绒毛,但盖不着底色。臀板上被有密的刻点和平伏的小绒毛,在端部侧缘有长的直立绒毛。臀板端部延伸成窄突,前后宽窄一致,雄虫长于雌虫。胸腹部密生长而直的黄灰色绒毛,前足胫节外缘雄虫2齿,雌虫3齿。足上的绒毛较少。腹部l一5节腹板侧面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卵乳白色,椭圆形,初产时长3,5mm,宽2.5mm,吸水膨大后,长4。5mm,宽3.6mm,卵壳具有不规则的斜纹。幼虫大型,老熟幼虫体长43—51mm。头部浅栗色,胸腹部随着虫龄的增长,由乳白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前胸两侧各有一个多角形而又不规则的褐色大斑。肛腹板的刺毛列短锥状刺毛较多,每列28—38根,相互平行,排列整齐,其前端略超出钩毛区的前缘。肛门横列状。蛹大小与成虫相近。初为金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头部弯藏于前胸下。前胸呈梯形,中胸腹板中央有一袋状凹痕,后胸稍突出,翅紧贴于体,前翅上具有纵脊4条,覆盖在后翅上,后翅仅露出翅尖部分,达到腹部第3节。腹部背面可见9节,腹面可见8节。第9节向背面翘起,末端分叉。
生活习性
四川甘孜6年完成1代,幼虫越冬5次,成虫越冬1次,康定市5年完成1代。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5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卵期45—66天,7—8月孵出幼虫。10月份逐渐下移到4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取食为害,如此经过4年,第5年6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并继续越冬,幼虫期长达58个月。第6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幼虫在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是60—72天。8月上旬到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当年并不出土,10月开始越冬。成虫出土后,飞到苹果和附近树上取食交尾,成虫喜在晴天傍晚8—9时出土,飞翔时发出类似于飞机马达的响声,雨天或气温低于12℃时,成虫不出土或很少出土。成虫在果园和林内的分布规律大体是林缘多于腹地,沟边多于当风坡地。有的白天潜伏在枝叶丛中取食,全天都可以见到成虫飞翔,以下午16—22时最盛,主要是雄虫寻找雌虫交尾,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分布上限为4200m,成虫有多次取食和重复交配的现象,交尾后雌成虫有飞回原出土地产卵的习性。6—7月间,雄雌成虫先后死去,成虫寿命长达10个月左右。雌成虫喜欢在冲积的砂壤土中产卵,砂壤土和石砂土中比较少,每雌产卵14—47粒,卵产于13—26c2n的土层中,呈堆状,每堆平均有21粒。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最适于卵的生活和发育。初龄幼虫主要取食腐殖质及植物须根。由于成虫产卵成堆,一年中幼虫有成团为害的现象,苗木受害更严重。在幼虫阶段的5年中,第1年不为害或为害很轻,第2—4年为害果苗和农作物,猖撅为害在第4年,第5年的为害较轻。幼虫生活在土中,因季节气温的变化,垂直移动很明显,10月中旬开始下移,翌年4月中旬以后又开始上升到5—15cm的土层中活动。幼虫第5次越冬后。在20—30cm的土层中作土室,土室椭圆形,长2.4—2.7mm,直径1.9—2.3cm,老熟幼虫潜伏其中化蛹。天敌有寄生菌、寄蝇科和鸦、鹊、鹰、雕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名
寄主
为害特点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