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龙
1930年Riabinin命名的恐龙
满洲龙(学名:Mandschurosaurus)是鸭嘴龙科的一属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恐龙化石。该属的模式种是阿穆尔满洲龙(M. amurensis),体长约8米,身高4.5米,是一种植食性动物。满洲龙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国东北嘉荫县的上白垩纪地层,但由于这副化石是被俄罗斯人盗掘而走,因此知名度不如后来由中国人自行发掘并装架的禄丰龙。正模标本现存放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中央地质勘探博物馆中,但大部分展示的装架部件都是由石膏构成。
形态特征
满洲龙体长约8米,身高4.5米,是一种大型的鸭嘴龙科恐龙。其身体结构适应于植食性生活方式。
栖息环境
满洲龙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的上白垩纪地层。这个产恐龙的岩层,被称为鱼亮子组,是由灰绿色砂岩、紫红色页岩砾岩组成的。地质学者推测这些骨骼是当时生存在大河具三角洲河道中恐龙族群,伴随着还有一些陆龟科背甲的化石。
物种学史
满洲龙的化石最早在1914年由俄罗斯人越界从黑龙江省沿岸盗掘,并被盗运到圣彼得堡,最终由苏联古生物学家 Anatoly Riabinin 于1930年发表与命名。到了1977-1979年之间,黑龙江省博物馆人员在同一地点进行挖掘,获得众多恐龙的骨架标本。这些骨骼多数为鸭嘴龙科,也有一些是食肉目恐龙的骨骸牙齿。鸭嘴龙类化石被鉴定属于满洲龙,其中两件经修复装架展示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