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雨蛙(学名:Hyla japonica),又称
日本溪树蛙,为雨蛙科
雨蛙属的
两栖纲。分布于
北海道和
屋久岛,以及
黑龙江省沿岸的
朝鲜和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
辽宁省、
吉林省、内蒙、
韩国、蒙古和
俄罗斯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东北雨蛙能够耐受极端寒冷,部分个体甚至能在零下30
摄氏度的温度下生存长达120天。1990年,
日本航空员
丰广秋山带了一些东北雨蛙到苏联
和平号空间站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行为研究。目前,东北雨蛙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忧物种”。
东北雨蛙,分类属于雨蛙科,
雨蛙属。体长2~4.5公分,雄蛙比较小,通常4公分以下。头部从吻端到鼓膜后方有黑色眼罩,褶明显。皮肤光滑,身体背面绿色,但变化很大,也会呈现灰色或褐色调,有些个体背面有云状褐色斑纹,体侧没有黑斑。
体长
雌性平均39.85 mm(31~51mm),
雄性平均36.73 mm(27~49.5 mm)。头宽大于头长;吻高而圆,吻棱明显,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鼻间距小于眼间距;鼓膜圆形;舌圆而厚,端部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指端有具横沟的吸盘,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第二、四指几乎等长,指扁,具缘膜,基部有极不明显的蹼迹;关节下瘤显著;掌部多小疣粒。后肢短,胫跗关节贴体前伸达肩部,左、右跟部不重叠或稍相遇,足长大于胫长。趾端也有具横沟的吸盘,第三趾长于第五趾,不及第四趾的第三关节下瘤或仅达其后部。缘膜均达趾端;踮间无蹼,关节下瘤小,踱部有小疣粒,内踱突较窄而长,无外踱突。
背部皮肤光滑,颞褶明显;腕部有横肤沟;内跗褶棱状;腹面密布
扁平疣。
雄性咽喉部皮肤光滑而松薄,咽部色黑,具单咽下外
声囊及雄性线,第一指内侧有白色婚垫。
蝌蚪身体肥硕,尾较高而末梢尖细。唇齿式工:1—1/Ⅱ:1—1。唇乳突多成双行,上唇中央无唇乳突;出水孔位于左侧,呈短管状;肛孔在
尾鳍基部中央,体背面棕灰色,无浅色带纹。
东北雨蛙分布于中国东北等地,10月入蛰,3月出蛰。常栖息于水塘等静水域及其附近。非繁殖期时,常在下雨之前呜叫,雄蛙在咽下有单个外
声囊,鸣时膨胀呈球状。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灌木上。以昆虫为食,
捕食蚁类、
阆中九香虫、
象鼻虫、
金虫等。东北雨蛙的生存环境包括湿地、森林、河流和山地,通常靠近水源和森林附近的植被。它们是食肉动物,以昆虫和
蜘蛛目为食。平均每窝产卵约340-1500枚,寿命通常约为六年。
繁殖期在4—8月,此时雄蛙迁移到低海拔稻田、湿地等静止水域鸣叫,声音非常嘹亮,一次产卵250~800粒。它们把卵排在潮湿的树叶上而不是水中。雨蛙的胚胎直接在卵中发育直至变成幼蛙。
东北雨蛙的保护级别为“无忧物种”,但潜在威胁包括污染和与其他环境因素相关的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将对其
栖息地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农业和牲畜用地的增加可能会驱逐一些东北雨蛙。
蝌蚪容易感染卵圆形病毒,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日本估计有1亿只这样的
青蛙,但由于
计数困难,准确性有限。这种
两栖动物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显示出对其保护的重要性。此外,1990年,
日本航空员
丰广秋山曾将东北雨蛙带到苏联
和平号空间站,这一事实增加了这种两栖动物的传奇色彩。
1990年,日本航天员秋山豊寛带了一些东北雨蛙到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行为研究。这些青蛙在微重力条件下会将颈部向后弯曲,以及向后行走,这与生病的青蛙的行为一致。在微重力条件下也试图进食,但无法吞食食物。所有被送入太空的
青蛙都安全返回,并在回到正常重力环境后2.5小时内恢复了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