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云飞
迟云飞
迟云飞,历史学专家。1957年生。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主攻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清末新政改革、民国初年政治变革。著有《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宋教仁思想研究》、《曾国藩大传》(合作),编著有《清通鉴》(合作)、《清史编年》(第12卷),发表学术论文约百篇。
个人简介
迟云飞,1957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今海伦市)。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81年底毕业获学士。随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林增平教授、王永康教授。1984年底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戴逸教授。1999年暑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年初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所任教。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晋升为教授。
1999年7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到该校历史系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原地区近现代史,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清末民国初的政治史。已出版专著两部,编著三部。在《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史学月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90余篇。有多篇论文在《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介绍。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清末预备立宪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晚清改革与革命”。
为研究生、本科生等讲授过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料学、晚清新政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人物研究、清末政治研究、日语(初级)等课程。
讲座:《中国近代人物研究》
著述目录
著书
1、《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22万余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光明日报》刊登书评。2008年重印。
该书获中国大学版协中南地区1997---1998年度学术著作二等奖
2、《中国近代史实正误》,与郭汉民合作编著。40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书出版后,《近代史研究》等近10家报刊报道或刊载书评。
3、《清通鉴》,本人完成近60万字(光绪朝下、宣统朝),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书主编为戴逸李文海教授。该书已获“中国图书奖”。
4、《清史编年》,本人承担第十二卷近50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书主编为李文海教授。该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2004年再版。
5、《曾国藩大传》,合作,全书60万字,本人撰写一半以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另与梁小进合作审订《喋血共和-宋教仁》(资料集),该书32万字,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又,担任《百年家族》(自第二批起)丛书编委,该丛书林言椒主编、李喜所副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论文译文
1、《关于陈天华几件史实的考订与纠误》,四千多字,载《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此文已有5种书刊转载或介绍。
2、《预备立宪与清末政潮》,《北方论丛》1985年第5期。此文已有包括人大复印资料等7种书刊转载或介绍。
3、《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4、《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上二文均载《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5、《宋教仁诗文搜佚》,载桃源政协编《宋教仁纪念专辑》,1987年3月出版。
6、《宋教仁与孙中山》,《大庆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7、《林觉民》
8、《端方》,上二文均载《清代人物传稿》第三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9、《宋教仁与民初国民党》,《民国春秋》1988年第1期。
10、《康有为的孔子改制新议》,《湖南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88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孙中山史实订误一则》,《学术研究》1988第6期。
12、《湖南时务学堂考实》,《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1989年《中国历史学年鉴》摘要介绍(第157页)。
13、《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北方论丛》198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89年第1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89年第1期转载。
14、《中国近代人物的重新评价--记宋教仁讨论会》(译文),载《辛亥革命研究会通讯》第31期(1988年)4000字,原作(日):松本英纪。
15、《传教士与太平天国》,7000字,《湖南师大学报》1988年增刊。
16、《马克思主义东传中国的文化因素》,迟云飞、丁笃本作,11000字、《湖南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第2期摘要1200字介绍。
17、《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郭汉民、迟云飞,3600字,《湖南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反响:长沙市市政协编《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专刊》(1989)全文转载。
18、《龙璋传论》,6000字,《求索》, 1985年第5期。
19、《〈国民党宣言〉的作者是宋教仁》,《史学月刊》1989年第5期。
20、《胡耀邦传》节选,迟云飞、林怀秋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1、《赵尔丰》,5000字。《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五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2、《理学、经世、洋务-曾国藩的思想倾向及其矛盾》,《湖南师大学报》1989年历史学增刊。
23、《日本对湖南近代史的研究》(译文),《湖南师大学报》1989年史学增刊。
25、《黄兴与民初政局》,七千多字。载《黄兴研究》,林增平、杨慎之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6、《二次革命与黄兴流亡日本》(译文),同上,原作(日):片仓芳和。
27、《借孔子亡灵:康有为的失败和他的矛盾》,《戊戌维新运动研究论文集》(维新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广东省康梁研究会编,1990年广东出版。《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宋德华、刘圣贤《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一文介绍。
28、《宋教仁和同盟会资料》(译、注),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6辑,1990年10月出版。
29、《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史料》(译文),载《近代史资料》总第77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30、《熊希龄与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载《维新、济世、救亡--纪念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31、《早年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第3期全文转载。
32、《赵尔丰在川活动简论》,《历史教学》1991年第4期。
33、《乡绅与辛亥革命》,译文,《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8期,1991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4、《宋教仁年谱稿》(译)(原作片仓芳和),载《辛亥革命时期桃源人物集》,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年出版。
35、袁世凯(研究述评)。
36、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研究述评)。
37、陈天华(研究述评)。
38、蒋翊武(研究述评)。
39、清末皇族亲贵(研究述评)。
以上均载《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林增平等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
40、《忘年之交--黄兴与龙璋》,载萧致治主编《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41、《清政府为何灭亡在1911年》,《求是》(内部文稿)1991年第24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42、《清政府衰败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1) 1992年5月23日《周末》摘登1100余字。 (2)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3期摘要介绍。
43、《清季政府及其覆亡论析》,《辛亥革命新论(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又载:《北方论丛》1992年第2期。
44、《善耆》
45、《赵尔》,二文均载《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6、《载涛》
47、《载》
48、《程家》,以上三文均载《清代人物传稿》第八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9、《学んで厌わず,人に教えて倦まず》(日)《近きに在りて》第23 号,1993年5月。
50、《林增平教授の功绩を称する学术讨论会と追悼大会》,见同上。
5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产生与宋教仁》,译文,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原作(日)松本英纪。
52、《基督教和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又载《近代中国教案新探》,黄山书社1993年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B9《无神论·宗教》1993年第5期转载。
53、《林增平》,载台湾《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6期,1993年出版。
54、《载泽》
55、《蔡元培》,以上均载《清代人物传稿》第九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56、《黄兴与宋教仁》,载《文史拾遗》1994年第3期。
57、《戊戌以后康梁与清廷官员的联络活动》,载《北大史学》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出版。又载《戊戌后康梁维新派研究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58、《从国情国力军力的比较看中日甲午战争》,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又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5年第4期转载。(2)《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介绍观点。(3)《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3期摘登。(4)1996年《中国历史学年鉴》摘要介绍。
59、《学习西方:魏源与吉田松阴之比较》(合作),载《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60、《宋教仁与〈间岛问题〉新证》,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61、《五四启蒙》载王兴国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62、《蔡与黄兴》,载《文史拾遗》1996年第4期。
63、《民初蔡锷与宋教仁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策的比较》,载《蔡锷新论》,湖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
64、《周秋光著〈熊希龄传〉读后》,载《团结报》1997年6月11日。
65、《孙中山与宋教仁关系论析》,载《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66、《端方与清末宪政》,25000字,载《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67、《小议清廷与清政府》,《光明日报》1998年7月10日。
68、《孙中山与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与实施方案的比较研究》,载《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69、《戊戌政变后清廷朝局与国策演变初探》,载《谭嗣同与戊戌维新》(论文集),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
70、《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载《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1、《甲午战后至百日维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载《戊戌变法与翁同龢》,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72、《中国近代史研究趋势与热点问题述评》,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中国大学学报年鉴》摘要4000字。
73、《1906-1911年政府官员中的反立宪思想》,13000余字,《北京档案史料》2001年第2期,新华出版社出版。
74、《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域问题》,18000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又载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75、《清政府为什么在九十年前灭亡》,《人民政协报》2001年10月9日第5版。
76、《清王朝灭亡原因新探》,《湛江研究》2001年第2期。
77、《重新审视晚清立宪派》,《光明日报》2002年9月10日《理论周刊·历史》,4千余字。
78、《革命、改良与革命、晚清革命的起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7千余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1期摘要介绍;《中国文化研究》摘要介绍。
79、《列强的冲击与清政府的衰亡》,《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1期。
80、《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摘要。
81、《孙中山与晚清革命党人社会背景的再认识》,《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82、《个别人物、精英思想与大众意识》(与李志毓合作),载《新哲学》第1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
83、《晚清新政与张之洞研究的新进展》,15000字,《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84、《陈天华、宋教仁留日史事新探》,6000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85、《治学的资料功底》,17000字,载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学习西方:魏源与吉田松阴的比较》,中国台湾《历史月刊》第217期。2006年2月。
86、《从恽鼎日记看百年前的北京城》,载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87、《为什么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8、《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15000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5期转载。
89、《晚清新政与中国知识人知识体系的转换》,3000余字,《光明日报》2008年4月20日历史学版。
90、《宋教仁的边疆史地研究》,1万字,《求索》2008年第6期。
91、《“勤苦乐迷”,毕生精力献清史——戴逸先生访谈录》,2万余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92、《晚清改革与革命的互动》,4500余字,《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2日史学版。
其他文章
迟云飞:文革中我接触的几位右派
我出生在1957年。那年正是“反右”年,全国打了55万右派。这也许是我与右派的一种“缘分”。长大以后,与几位右派有过接触,从而对这些右派有了些感性认识。现在写下来,也算是是给那次“史无前例”的“运动”增添一点史料吧。
我接触的第一个右派,是上大学以前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乡下粮库做临时工的时候。这位右派姓崔,我已经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当时我周围的人都叫他“崔大学”。他的年龄大概与我的父母亲相近,我称他为“崔老师”。“崔大学”原是大连市一个矿上的建筑工程师,被打为右派后,发配到我家乡的乡下。那时全公社没什么人懂建筑,所以公社要建设复杂一点的建筑,都要请他来看看、指点。有一段他也在粮库做临时工,指点粮库修建较大的粮食仓库之类的事情。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一次我与崔老师一起到县里出差,好像是为粮库购买什么东西。崔老师每到一处新的地方,都喜欢围着房子外面转一圈,然后再在屋里看一圈。看完之后,对我说这房子哪好哪不好。可惜这些话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因为我不仅对建筑毫无所知,而且只有十七八岁的我,即使对普通的民房也是了解甚少。多年以后,我才懂得崔老师对专业的热爱,即使是最普通、简单的房子,他也不会放弃研究的机会。当然,今天我也明白,即便是最普通的民房,如何做到美观、舒适、符合民族文化习惯而又现代化,又节省能源,等等,有大学问。
我第二个认识的右派姓李,我周围的老乡都称其为“李大学”,也是我在乡下时候的事。准确的说,我是通过李的侄儿了解李大学的。李大学的侄儿与我一起干活有几个月,因此了解了不少李大学的情况。李大学原是河南省某地的工程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回黑龙江省老家种田。在河南的时候,他已经处了女朋友,那时不叫女朋友,叫“未婚妻”。他未婚妻的哥哥是位军官,李大学被打为右派后,这位军官强令两人断绝了关系。我后来曾写过半篇小说,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一个右派从城市下放回乡村老家,他的未婚妻到车站送行,两人即将永远分手,天下着蒙蒙细雨,两人的脸上流着泪,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这一场景就是依据李大学的遭遇写的,可惜我不是作家的料,小说没有完成。李大学回故乡,本是投奔他弟弟,可他弟弟却不幸病死,留下妻子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后来,李大学就和弟媳结了婚,把弟弟的孩子养大成人,和我在一起干活的小李,就是他弟弟的孩子。我在那篇没有完成的小说中,也写了这一情节:两个苦命的人结合在一起,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可男的又患上了绝症,女的痛不欲生,男的在昏迷中回忆自己的往事......。文革结束后,右派改正,李大学被安排到粮库,成了正式职工,算是勉强有个归宿。
我接触最多,了解也最多的,是我工作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文元先生。文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全家下放到乡下。文先生被监督劳改,没有任何收入,妻子和孩子生活没有着落,文师母竟常年带着孩子讨饭为生,还要照顾文先生。在那个年代,本是才华横溢的文先生受尽了苦难和屈辱。右派改正之后,文先生回到湖南师大工作,可是上头规定,他的子女只准带一个回长沙,文先生只好带最小的女儿回长沙,其余三个子女就永远留在了乡下!我不知道这规定是什么人作出的,难道这些人自己不是爹娘生的吗,他自己没有儿女吗?试想文先生的事情如果是在我们身上,我们如何做这残酷的决断!
我认识文先生已是八十年代。我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文先生是民盟湖南师范大学文科支部的主委,我在他的支部,后来,我当师大民盟副主委,常看望老盟员,因此我们常见面。因为我(筒子楼)隔壁唐自斌老师与他同一个教研室,他到唐老师家聊专业的时候,也常到我家坐坐,海阔天空地聊上一阵。文先生博闻强记、知识丰富,学问在湖南师大历史系是极出色的,历史系的一些青年教师,如我、丁笃本、胡任敏等对职称还不如我们高的文先生极为敬重,我也常向他讨教一些问题。
文先生虽然恢复了工作,但因只有一个人的工资,还要资助留在乡下的儿女,所以生活非常艰苦。我认识文先生的时候,文师母身体不好,下肢瘫痪,家务事、照顾文师母,全是文先生一个人做。他常穿一件破旧的灰蓝色大衣,来往于湖南师大校园之中。
大约九十年代初,文先生生病,按他的资格,他可以住干部病房,待遇好,有卫生间,我们也曾几次这样劝他,可他坚决不肯住干部病房,他说这样糟蹋国家的钱,而他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他坚持住在有七八个病人的普通病房,这病房加上陪护的家属,一个屋子会有十几个人,条件很差,屋子气味很不好。一辈子受委屈的文先生,竟然是这样想法。每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的心在滴血,我常想,文先生这样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当初到底为什么把他打成右派?是谁把他打成右派的?这人后来有没有向文先生道歉?或起码有一点后悔之心?有没有一点的反思?
老年的文先生和文师母相依为命,生活艰苦却很温馨。文师母身体瘫痪,却是文先生生命的支柱,九十年代后,文先生几次住院,但都能化险为夷。可是,文师母的身体日渐恶化,生活的折磨早已将她的身体透支,如果没有文先生的细心照料,恐怕早就不行了。在一次回老家之后,文师母突然去世。文师母去世之后,我觉得文先生失去了生命的支柱,也失去了生的意志。不久,文先生也与世长辞。
我前面说过,文先生才华横溢,学问优长,如果不是打成右派和二十年的劳改生活折磨,他可以为我们社会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培养更多的学生。
如今,反右运动已五十年,当年的很多右派都已经作古,但愿天堂里不会有政治批判运动,愿文先生们在天堂能够安宁地作他喜欢的学问,放心地发表他的言论!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著述目录
著书
论文译文
其他文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