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参:一般体长20~30厘米,圆筒状,两端较细。口偏于腹面,周围有
触手20个。背面疣小,呈管足状,散生不规则。腹面管足小而密挤,排列不规则。体黑褐色或深褐色,管足末端为白色。
外形特征
干品圆筒状略扁,两端渐细。外皮较厚硬,皮面光滑,黑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的大疣起,腹部有砂粒状的小管足。一般分为两个等级,每500克含35只以内的为一等,含70只以内的为H等。参体粗壮、肉质稍厚实、前后身段粗细不太悬殊的为上品。体条细扁、肉质瘦薄、粗细段相差悬殊、扭曲或折断的为次品。
植物形态
鄂西玄参多年生草本,高达40cm。茎1-2条从条状根生出,中空,略有四棱形,棱上略有微翅,幼时上部疏生微毛或绵毛,老时脱落,下部节上具鳞片状叶,上部节上有分枝。叶柄长1-2cm;叶片卵圆形至椭圆形,长4-6cm,基部钝至近截形,边缘具锯齿,
花序穗状,顶生,长4-10cm,由对生作轮状排列的聚伞花序组成,下部的轮间距达2.5cm;总
花梗及花梗均极短,均密生微毛;
花萼长约4mm,裂片卵状圆形,先端钝;花蔻黄绿色,长约8mm,上唇长于下唇,2裂片倒卵形,边缘相互重叠,下唇中裂片小于两侧裂片;
雄蕊稍短于下唇,退化雄蕊较小,倒卵形;子房长约3mm,
花柱长约4mm。果球状卵形,长约8mm。花期6-7月,果期7-8月。
药用价值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止痛。用于病后体虚,
阴虚潮热,关节疼痛。
【用法与用量】2~3钱。
各家论述
张元素:黑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黑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之气,无根之火,以黑参为圣药。
《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黑参与
地黄同功。其消亦是散火,刘守真言
结核病是火病。
《
本草正》:黑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
足少阴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
《药品化义》:
张从正谓肾本寒,虚则热。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
阴虚火旺上炎,以黑参滋阴抑火。凡头疼、热毒、
耳鸣、
咽喉痛、
喉风、
淋巴结结核、
伤寒阳毒、心下懊,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
肾虚,大有分别,肾之经虚则寒而湿,宜温补之;肾之脏虚则热而燥,宜凉补之;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特为肾脏君药。
《
玉楸药解》:黑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
泽泻同服。
《本草正义》:黑参,禀至阴之性,专主
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亦能外行于经隧,而消散热结之痈肿。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流弊差轻。黑参赋禀阴寒,能退邪热,而究非滋益之品。《
名医别录》所称补虚益精等辞,已觉言之过甚,乃《日华》竟称其补劳损,而景岳直谓其甘能滋阴,濒湖且谓与
地黄同功,俗医遂用之于阴虚劳怯,则无根之火岂宜迎头直折,速其熄灭?且当时并不显见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呛等证,亦或少少见瘥,昧者方且归功于滋阴降火,而不知一线生阳,已渐消灭,从此不可救疗矣。此阴柔之害,与肆用知、柏者相等,则滋阴二字误之也。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黑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
结核病,
肺热咳嗽。《本经》谓其治产乳余疾,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产后外感实热,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黑参代方中知母,其轻者用拙拟滋阴清胃汤(黑参两半,当归三钱,生杭芍四钱,茅根三钱,甘草钱半)亦可治愈。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不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黑参,《本经》皆明载治产乳,故敢放胆用之。然石膏又必加人参以铺之,又不敢与知母并用。至滋阴清胃汤中重用黑参,亦必以四物汤中归、芍辅之,此所谓小心放胆并行不悖也。《本经》又谓黑参能明目,诚以肝窍于目,黑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视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肾之精华外现者也,以黑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干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愚恒用黑参两许,加潞党参二、三钱,连服数剂自愈。《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
名医别录》:生暴
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
《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
伤寒劳复,散瘤
淋巴结结核。
《
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
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
小便不利。
《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1.
张元素:黑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黑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黑参为圣药。
2.
《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黑参与
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
结核病是火病。
3.
《
本草正》:黑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
足少阴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4.
《
药品化义》:
张从正谓肾本寒,虚则热。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
阴虚火旺上炎,以黑参滋阴抑火。凡头疼、热毒、
耳鸣、
咽喉痛、
喉风、
淋巴结结核、
伤寒阳毒、心下懊憹,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
肾虚,大有分别,肾之经虚则寒而湿,宜温补之;肾之脏虚则热而燥,宜凉补之;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特为肾脏君药。
5.
《玉药解》:黑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
泽泻同服。
6.
《本草正义》:黑参,禀至阴之性,专主
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经隧,而消散热结之痈肿。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流弊差轻。黑参赋禀阴寒,能退邪热,而究非滋益之品。《
名医别录》所称补虚益精等辞,已觉言之过甚,乃《日华》竟称其补劳损,而景岳直谓其甘能滋阴,濒湖且谓与
地黄同功,俗医遂用之于阴虚劳怯,则无根之火岂宜迎头直折,速其熄灭?且当时并不显见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呛等证,亦或少少见瘥,昧者方且归功于滋阴降火,而不知一线生阳,已渐消灭,从此不可救疗矣。此阴柔之害,与肆用知、柏者相等,则滋阴二字误之也。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7.
《医学衷中参西录》:黑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
结核病,
肺热咳嗽。《本经》谓其治产乳余疾,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产后外感实热,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黑参代方中知母,其轻者用拙拟滋阴清胃汤(黑参两半,当归三钱,生杭芍四钱,茅根三钱,甘草钱半)亦可治愈。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不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黑参,《本经》皆明载治产乳,故敢放胆用之。然石膏又必加人参以铺之,又不敢与知母并用。至滋阴清胃汤中重用黑参,亦必以四物汤中归、芍辅之,此所谓小心放胆并行不悖也。《本经》又谓黑参能明目,诚以肝窍于目,黑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视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肾之精华外现者也,以黑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干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愚恒用黑参两许,加潞党参二、三钱,连服数剂自愈。《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8.
《别录》:生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
9.
《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
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10.
《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11.
《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12.
《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13.
《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