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慢性特异性炎症
肩周炎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冻结肩、五十肩等。该病是因多种原因致肩盂肱关节囊炎性粘连、僵硬,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为特点,尤其是外展外旋和内旋后伸活动。肩周炎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但其发生也常与其他疾病和情况有关。
肩周炎早在1872年被Duplay发现并命名,肩周炎可根据是否具有明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肩周炎和继发性肩周炎,该病发病年龄通常为40~60岁,高发年龄为56岁左右。非优势侧肩发病率稍高,约有6%~17%患者双侧肩部发病,时间间隔通常为1~5年。该病女性稍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42:58。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在治疗上,该病则以保守治疗为主,通常使用口服药物、关节内注射和物理治疗来控制疼痛。对症状持续且重的患者,可考虑在麻醉下采用手法或关节镜下行松解粘连手术并注入或透明质酸钠,疗效较优。
既往认为该病具有自限性,症状 1~2 年后便会消失。但有研究显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发病 2年后仍有近 40% 的病人存在活动障碍,其中 10%为中重度,且症状持续时间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可能会持续多年甚至永久,且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重大负担,因此积极治疗肩周炎具有重要意义。
肩周炎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中医所说的治“未病”理论就是说要做的未病先防,因此,肩关节周围炎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肩颈部的防寒保暖和减压,避免强力抬举重物、避免跌扑磕碰、减少熬夜以避免内分泌失调,长期坚持适度锻炼等,以上措施均对肩周炎有极好的预防作用。
命名
有关肩周炎这种疾病的命名,在术语上长期以来很混乱,早在1872年Duplay即使用“肩周炎”的名称,并被广泛引用;针对肩周炎患者的肩活动度明显下降,Codman于1934年将其定义为“冻结肩”(frozen shoulder);Neviaser于1946年通过组织活检发现,此类病例存在肩关节囊挛缩、关节囊滑膜下层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因而提出“粘连性关节囊炎”的概念,并逐渐被广泛接受。国外文献多使用“冻结肩”或“粘连性关节囊炎”这两个名称。
中国至今仍广泛沿用“肩周炎”这一命名,由于其字面的含义及专科化程度不高,常被误认为是引起肩痛的肩关节周围疾病的统称,导致很多肩痛的患者被误诊为肩周炎,最常见的与肩周炎相混淆的疾病有“肩关节周围撞击症”“肩袖损伤”“关节盂唇损伤”等,而上述疾病在治疗手段和预后上具有较大差异,可能会延误肩痛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分型
原发性肩周炎
原发性冻结肩常被描述为自发的关节僵硬,无明显创伤史或特发的肩部疾病史,患者可能患有与肩部 僵硬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继发性肩周炎
继发性肩周炎指的是有较明确的致病原因,如继发于患侧上肢创伤和手术之后的肩痛和关节僵硬。
病因
肩部原因
①该病大多发生在 50 岁左右的人,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肩部肌肉骨骼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此为基本因素;
②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损伤是主要的激发因素;
③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等会导致肩部固定;
④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
肩外因素
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肌肉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糖尿病病人发生肩周炎的风险更大,患病率为10% ~20%。肩周炎也与甲状腺疾病、长期制动、脑卒中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流行病学特征
研究认为人群中肩周炎发病率为2%~5%,但对此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肩周炎的真实发病率难以评估。由于肩周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许多患者不一定会及时就医,导致表观发病率偏低。但也有可能高估了实际发病率,因为还有许多被误诊为肩周炎的其他肩部疾病。肩周炎发病年龄通常为40~60岁,高发年龄为56岁左右。非优势侧肩发病率稍高,约有6%~17%患者双侧肩部发病,时间间隔通常为1~5年。该病女性稍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42:58。
病理生理学
肌肉和腱膜、滑囊(肩峰下滑囊炎、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以及关节囊发生慢性损伤和炎症。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细胞增生、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增多使关节囊慢性纤维化而增厚; 此外,加上滑膜充血、水肿最终导致关节囊腔粘连、狭窄。喙肱韧带呈束带状增厚挛缩则是外旋受限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肩痛
疼痛是肩周炎初期最明显的症状,夜间尤甚。
疼痛的性质
疼痛性质一般为持续性,并以夜间和肩关节活动时为重,常影响睡眠。患者常表现为夜晚疼痛明显,并因疼痛影响睡眠或睡着后疼醒。由于病损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发病的时间长短不一,病人的疼痛性质可能会不相同,表现为酸痛、胀痛、刺痛、牵痛、拉痛、灼痛、刀割样痛等。肩周炎早期疼痛症状较为明显,晚期疼痛症状可有缓解。
疼痛的部位
由于肩关节轻度被动内收、内旋位,冈上肌、三角肌可出现废用性萎缩,可出现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甚至延伸至斜方肌与肩间区域。
疼痛与活动的关系
绝大多数病人因肩部活动疼痛加重,而不愿活动,长期不活动使肩部粘连更趋严重,疼痛也趋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肩部活动,尤以外展、上举、后伸、外旋活动引起的疼痛严重,而肩部活动减少或不活动往往会使疼痛减轻。这是因为肩关节活动时,牵拉了粘连的腱膜、韧带、关节囊等所致。症状严重的病人,因疼痛可使肩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受限而不能梳头、洗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肩关节活动障碍
肩部活动障碍于疼痛加重的同时出现,又称为持续性僵硬,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尤其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肩关节外展“扛肩”现象,而在清晰X线显影下盂肱关节无异常表现。临床上表现为不能梳头、洗脸、漱口、穿衣、脱衣和系腰带等,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劳动。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仍依赖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临床诊断。
专科检查
体格检查
患者常有肌腱及其附着点、滑囊等处多个压痛点,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可在外展、屈曲、内外旋等数个平面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最为典型,还可出现搭肩试验、摸耳试验阳性,行走时患侧的手臂摆动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肌肉失用性萎缩,但肌力无明显下降。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肩周炎患者的X线片检查大多正常,偶有显示,主要用作排除诊断。
肩关节MRI检查
肩关节MRI检查可以确定肩关节周围结构信号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可以作为确定病变部位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肩袖间隙内边缘模糊的片团影及下盂肱韧带增厚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特征性的 MRI 征象,肩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则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重要伴随征象。
肩关节造影
因其有创性,目前极少使用,该检查可显示关节囊容量明显减少,或区域性关节囊扩张不佳(MRI难以判断),可见肩胛下滑囊消失,肩关节腔缩小、下隐窝消失等肩周炎特征性表现。近年来超声被用来检查肩关节,超声可显示大部分肩关节腔空间结构,可以观察肩袖结构厚度以及测量喙肱韧带的厚度,但不同人群的组织结构厚度尚无统一标准。
鉴别诊断
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有以下特征:①好发于60岁以上老人,肩颈痛,肩关节无力;②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③可见疼痛弧;④可见落臂征;⑤超声、MRI 有肩袖撕裂的特征性表现。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以下特征:①肩外侧痛(夜间痛);②外展 、上举障碍;③X 线平片显示肩峰、肱骨大结节硬化,骨赘形成;④超声、MRI 排除肩袖损伤。
肩关节不稳
肩关节不稳有以下特征:①外伤史(骨折脱位);②肩周痛、无力;③影像检查:可见肱骨头或关节盂部分缺失;@关节镜可见骨或关节囊损伤征。
颈椎病
颈椎病有以下特征:①有神经根刺激症状;②肩关节被动活动大致正常且无痛;③X 线平片,斜位相应椎间孔狭窄;④肌电图提示神经根性损伤。
治疗
预防
自我调摄
1.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肩颈部的防寒保暖,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避免空调冷风直吹头颈肩部;
2.正确的生活姿势 有利于减轻肩部及颈部的压力,需在生活中保持胸肩背正确的弧度,避免维持一个姿势太久,对肩颈部肌肉造成较大的负担。当工作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需起立活动全身。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强力抬举重物、避免跌扑外伤,不熬夜以避免内分泌失调,长期坚持适度锻炼。
中医调护
避免风寒,调畅情志,注意饮食,起居合宜。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上偏嗜酸咸、过度饮酒、吸烟都对骨关节有不良的影响。忌食生冷、油腻等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宜。起居应注意避风寒,不可久居寒湿之地。气候骤冷时应注意肩部的保暖,睡眠中注意就卧姿势,多以仰卧为宜,并且避免在睡眠过程中将肩部暴露在外。体育锻炼时,务必适宜,与自身体能相当,避免超生理范围,预防并发症。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平常多参加些体育锻炼,活动下筋骨,使身心同时得到很好的放松,可有效预防肩周炎。
预后
肩周炎是自限性的疾病,一般在自然发病的6~24个月可以自愈,但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消失但无法恢复正常的肩关节功能水平变形,因此,如长期存在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应积极予以正规治疗及主动功能锻炼。
历史及相关研究
肩周炎的国外研究历史回顾
肩周炎的研究历史,以1934年美国著名肩外科专家Codman发表的经典著作《The shoulder》为界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一个探索时期,后期则是较深入的研究阶段。1872年Duplay通过对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病例关节周围组织的病理观察,发现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变性、粘连等变化,从而认为盂肱关节外组织的病理变化是肩痛和活动受限的病因,首次提出“肩关节周围炎”的概念。在19世纪后半期,以 Duplay肩峰下滑囊炎为病理基础的“肩周炎”学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初X线诊断技术的引入以及对肩关节的解剖学、病理学的研究, 1934年Codman对相关肩周炎病例作了严密观察和准确的描述,对这种疼痛性僵硬性肩关节病命名为“冻结肩”并且在其著作《The shoulder》一书中作了详尽的描述,对病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总结了以往对肩周炎的研究成绩,为各国学者对肩周炎的病理、解剖功能及生物力学的进一步深人细致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当时肩关节研究领域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Codman之后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如Bosmorth对肩峰下滑囊闭锁的研究。Herman,Wahren,Duff等对滑囊变性与冈上腱膜破裂相关性研究。Moseley,McLaughlin的研究指出肩峰下滑囊炎和冈上肌腱病变是肩周炎的主要病因。Lippmann强调冻结肩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粘连性腱鞘炎所致。De. Palma对长头肌腱炎肩袖病变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肩周炎的某些病理变化。Nevia-ser对孟肱关节发生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对引起粘连的原因做出了总结。Mclaughlin发现肩周炎患者患臂外旋受限是肩胛下肌的肌肉痉挛和挛缩所致,最后导致了喙肱韧带的短缩。
20世纪50年代以来,“肩周炎”的多病因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还提出了各种与肩周炎有相关性的问题。Reischauer认为肩周炎与颈椎病有关,Askey曾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肩周炎的相关性;Corenty发现肩周炎的发病与性格之间存在某种联系,Mckeever认为“冻结肩”与全身代谢障碍有关;Mcnab 则认为“冻结肩”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偏瘫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发病率也较高。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有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Smith 等研究发现,58例原发性肩周炎中有30例( 52% )合并有Dupuytren挛缩,是普通人群中Dupuytren挛缩患病率的8.7倍。Bunker 等通过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原发性肩周炎中有明显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无炎症和滑膜受累,病理表现与手掌腱膜Du2puytren挛缩很相似;因而提出原发性肩周炎是一种Du2puytren挛缩样疾病。Pointud等在对人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患者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时发现3例肩周炎,其中有1例是双侧患病。Hutchinson等对12例未手术胃癌患者使用合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意外发现有6例(50%)出现肩周炎或类 Dupuytren挛缩样疾病,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减少在肩周炎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显示了人们对肩周炎认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了新的领域,肩肱关节造影术正普遍应用于治疗,B超、CT、MRI等电子技术也应用于肩袖病变、肱二头肌腱鞘改变、肩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为肩周炎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肩周炎的中国研究历史回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医学分科的精细化、专业化,世界各国逐渐成立了肩周炎的专业研究会,1988年中国成立了肩周炎研究会。过去人们对肩关节的含义即是肩肱关节,通过对解剖形态和解剖功能学相结合的研究,认识到肩关节的概念是多关节的复合体,是由肩肱关节、肩峰下结构(第二肩关节)、肩锁关节、喙锁连接、肩胛胸壁关节、肩锁关节6部分组成。
对肩峰下结构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特点的研究发展,由肩峰喙突间的肩喙韧带所构成的喙肩弓,形成了第二肩关节的关节臼,肱骨头大小结节形成了杵状突,肩峰下滑液囊则类似关节滑囊作用,滑囊和肱骨头之间的冈上腱膜具有关节软骨板的功能。因此,肩峰下结构不但具有典型滑膜关节构造,还有弧形的运动轨迹。绝大多数的肩关节病变发生在第肩关节部分。对肩关节各重要滑囊的解剖学病理学研究,为肩周炎的分类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冈上肌腱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的深入研究,对肩轴肌群的发育、退变及肩轴病变的发生、发展加深了认识,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国对肩周炎的诊断仍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标准。由于解剖学、病理学及病因学说的发展,近代电子技术、显像诊断技术和光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肩周炎有病史、症状、体征诊断逐渐向精确的定位和正确的定性诊断发展。广义肩周炎的诊断名称,已被冻结肩、肩袖损伤、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喙突炎、肩锁关节炎、肩胛上神经卡压症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等具体诊断名称所代替。
近几年有研究认为微创伤、炎症、糖尿病等与“肩周炎”有相关性;也有学者认为“肩周炎”患者C反应蛋白和HLA - B27增高,提示有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可能;另外,颈椎病、甲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似乎与“肩周炎”的发病也有一定的联系。有部分学者认为“肩周炎”是一种类似“Dupuytren挛缩”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病变组织的挛缩,关节囊活检中发现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另外,有学者认为“肩周炎”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性疾病,研究发现“肩周炎”患者常常伴有肱骨上端骨量减少;而病变局部骨量减少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疼痛,符合“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定义。因而有学者提出利用“降钙素”治疗,据报道对缓解疼痛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另有研究发现肩周炎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类疾病,如Sudeck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提示肩周炎和 Sudeck 综合征的病变区域都有同位素摄取增加,患侧肱骨头进展性骨量减少。因而有学者提出,原发性肩周炎很可能是一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疾病,并据此通过降钙素以增加骨量的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很多学者在影像学和手术中都发现“肩周炎”患者的“喙肱韧带”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纤维化和粘连,并将其视为“肩周炎”的原发病灶,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针对性。因而有人认为在肩周炎早期,可以针对“喙肱韧带”或“喙突下滑囊”的炎症进行治疗;而在后期可以通过关节镜微创手术松解挛缩的“喙肱韧带”,获得关节活动度的缓解。
综上所述,对肩周炎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发现了不同的病理变化,提出了众多的病因学说,其真正的病因性质仍不甚明了。“肩周炎”实际表现为肩痛并伴有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并非是单一病因的疾患,广义地讲,它包括了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关节病变等多种疾患。狭义的肩周炎在中国习惯用作“冻结肩”或“五十肩”的同义词。
研究进展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手持智能设备等因素,很多人出现了由于长时间固定姿势所致肩关节囊炎症、硬化、挛缩等症状,进而发展成肩周炎。肩周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肩关节运动受限等症状,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导致关节内外粘连,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西医治疗手段除手术介入之外,多以镇痛药物内服、封闭注射治疗为主,其疗效欠佳,而中西医结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针灸、手法、火罐、针刀,以及理疗、液压扩张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虽然肩周炎目前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医学界并未达成对肩周炎的治疗共识,最佳治疗方法也尚未确定。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病理表现互不相同,导致患者对同种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疗效差异,不同治疗措施所适用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医生需要为病人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截至2023年,有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整体松解联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粘连期肩周炎,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功能。一方面,肌骨超声引导下可清晰地显示肩部肌肉、肌健、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影像,其与手术直视下的解剖结构相符,另一方面,通过肌骨超声既可准确定位弓弦结合部及弦间的靶点,又可明确施术部位的血管神经分布,防止解剖变异,提高针刀操作的安全性,从而确定进针深度,目视下调整进针方向,动态实时引导针刀,有利于针刀操作的精准化、规范化。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ICD-10 Version:2019.2023-12-14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3-12-14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型
原发性肩周炎
继发性肩周炎
病因
肩部原因
肩外因素
流行病学特征
病理生理学
临床表现
肩痛
疼痛的性质
疼痛的部位
疼痛与活动的关系
肩关节活动障碍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专科检查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肩关节MRI检查
肩关节造影
鉴别诊断
肩袖损伤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不稳
颈椎病
治疗
预防
自我调摄
中医调护
预后
历史及相关研究
肩周炎的国外研究历史回顾
肩周炎的中国研究历史回顾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