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寺位于
天水市麦积区南约十五公里的
甘泉镇。原名“太平寺”,因寺内有一眼醇香的泉水,也叫“甘泉寺”。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载:“
马跑泉东南二十里为甘泉寺镇,有甘泉寺,泉在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又记:“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
永川区,甘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
李亨乾元二年(759年),诗人
杜甫流寓秦州,曾游其寺,赋《太平寺泉眼》诗篇,赞曰:“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
天水市,以秀水名泉而闻名。在天水,许多的地下温泉和饮用甘泉如北流泉、龙泉、玉泉、官泉、
马跑泉等都为当地人所称道。出了
麦积区中心,在通往
麦积山的路上就有这么一口不同寻常的泉水,人称之为“
甘泉镇”
甘泉所在地为麦积区甘泉镇,其以地处南街的甘泉寺而得名。寺又名太平寺,据《秦州志》记载:“甘泉寺,东南七十里,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
永川区,其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县志记载曰:“甘泉寺,泉出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
今天,八角形条石砌筑的甘泉仍保存完好,泉水清沏。春晓泉前,古柏两棵,苍劲挺拔,其中一柏又
寄生一棵槐树,槐树中又寄生一棵
臭椿。邑人前
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先生生前曾赞三棵套生树为:“柏槐孕椿”。
甘泉寺内原有正殿三间,东西禅房各五间,四大天王殿三间。泉上建有八角亭。还有戏楼、钟楼及
唐朝所
铸铁钟一口。今寺院已,铁钟移至龟形山二郎庙(今轶)。甘泉寺还有两株玉兰树,高约二十五米,围约二米,这两株高大的玉兰树,在西北高原上确是罕见,在全国也比较少有。每年春天蓓蕾绽放,花开满枝,婷婷玉立,洁如仙露,清如水月,真是“满园缤纷飞玉麟”。每逢历农四八日
浴佛节前后,远近游人纷纷而至,饱览兰花
琼枝,流连忘返。一九五四年邓宝珊先生曾题“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的诗句,后又请国画大师九十五岁的
齐白石老人书写“双玉兰堂”四字。一九五九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邓宝珊和吴鸿宾同志托
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将白石老人所书做成白底兰字的匾额悬挂于寺内殿宇门上,故“双玉兰堂”由此得名。
不知是先有泉后有寺,还是寺因泉而建,千百年来,这座小小的寺庙和甘泉却总是因历史的变迁和文人骚客们的过往而被寄予了特殊的意义。
杜甫当年流寓
天水市,写“太平寺泉眼”诗一首,
杜诗因寺泉而作,寺泉因诗而名。而种于寺内的两株玉兰树和太平寺遗址是天水藉著名学者
冯国瑞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察
麦积山石窟时发现的,解放后得到时任
甘肃省省长邓宝珊的热情关怀和支持,1955年,邓宝珊请书画大师
齐白石题写了“双玉兰堂”榜书。
其实要说到寺内甚至整个古镇的景致及特色,双玉兰树不可不提。之所以它能够被人所重视,实是因为难得。这两株玉兰树不仅是国内玉兰树中年龄最长的,在世界上恐怕都难觅同踪。究其原因也只能归功于这口甘泉的滋润吧,据说它旱不竭,冬不冻,以泉水清冽甘美闻名古今。当地居民以此泉为生,女饮之肤色白皙,男饮之体格健壮,玉兰树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且不见凋零,自是禀性灵异。不仅镇上男女老少及牲畜家禽同饮此水,当地妇女也会在艳阳高照的午后,傍着汨的泉水浆洗衣物。
甘泉镇的主街道横贯东西,十分宏大,大约有两里余地。街道的源头及尾端分别竖着两面高大的古式牌楼,正反面皆有文字,以说明古镇的历史及缘由。走在街道上,三分之一的店面还保留着古时的部分建筑。所有的新建店铺,挂的也都是清一色的仿古镶边招牌,十分齐整,韵味非常。
伏羲文化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
天水市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8月13日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
羲皇故里”。市内现有一座元代始建、明代重修的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奠伏羲的
伏羲庙。在距市区17公里的
三阳川,有伏羲氏创画八卦的
卦台山,山上庙内有伏羲
塑像和元代时期的八卦盘。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专家不懈的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人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为了加强开发研究,我市成立了
伏羲文化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申报成立了全国性社团--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