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河蟹,
天津市宁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河蟹因生长在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水域而得名。七里海是中国濒海典型的古
潟湖湿地,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使得七里海河蟹品质非常优良。七里海河蟹早在
清代时就是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深受天津百姓喜爱,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
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七里海河蟹体形匀称,近方形,蟹体厚重,
甲壳亚门坚硬,有光泽;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
蟹黄酱紫色,脂膏乳白色,蟹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
形态特征
七里海河蟹头部和胸部成一体,体长约5.4厘米、宽6厘米左右,体背有圆方形的背甲,是比较坚硬的甲壳,呈
墨绿色;腹部灰白色,较扁平,分七节,其形状雌蟹呈圆形,雄蟹呈凸起的三角形,所以雌雄蟹又俗称为“圆脐”和“杈脐”或“尖脐”;在额部的两侧,有一对有柄的复眼,其眼柄分两节,一长一短,使眼柄有时直立起来,有时可横卧在眼窝里;口器在口框下的正中部分,由6对肢体组成,按层次叠起排成6道屏门,食物需经过此6道门才可进入食道;河蟹共有5对足,第一对为足,
雄性的较
雌性的强大,均在掌节上着生绒毛,雄性螯足上的绒毛较雌性的稠密,两个指节露在绒毛之外,这对螯足好像钳子,既可以取食,又可以抗敌。第二至第五对腹肢,侧扁而长,用来行走,又称步足,具有自切和复生的功能。雌性蟹的腹肢共有4对,附着在腹部第二至第五节上;雄性蟹只有两对腹肢,着生在腹部第一二节上。将蟹腹部刨开可见生殖孔,雌性蟹的有一对开口在腹甲第三节上;雄性蟹的呈锥形囊状突起,位于腹甲第五节上。
生活习性
七里海河蟹喜欢寄居在沟渠泥岸的洞穴里,穴道呈管状,与地平面成10°左右的倾角,深处有积水,洞穴长20—80厘米、直径2—15厘米,用来寄宿隐藏。河蟹食性繁杂,喜食鱼、虾、螺、蚌和谷物等,尤其喜食幼小鱼、虾、螺等,当找到食物后,先用螯足夹住食物送到嘴边,再用第二对步足的尖捧住食物,递送到第三对足,再送到大颚,大颚把食物切断或磨碎送进口中。河蟹用鳃呼吸,鳃在头胸部下面的左右两边,吸入的水多数通过螯足的基部进入鳃腔,再从口器附近流出。河蟹离开水面后,空气通过鳃腔和水分混在一起,经过呼吸喷出,形成许多泡沫。河蟹在每年的
中秋节,即农历“七上八下”是其繁殖季节,成熟的雌蟹在交配产卵之前,还要蜕壳一次,才能跟雄蟹交配,交配后的雌蟹
甲壳亚门逐渐变硬,随之准备产卵,每年的12月—翌年的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旺季,一般雌蟹在交配后水温9—12℃,经过7—16小时即可产卵,一只体重100—200克的雌蟹,一次可产卵20—90万粒,在温度适宜时,卵经过五期蚤状幼体及一期
大眼幼体即可成为幼蟹,时间约1-2个月。
产地环境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总面积359.13平方公里,占
天津市湿地总面积的12%,主要位于
宁河区境内,是全市“南北生态”空间布局重要节点,被誉为“京津绿肺”。其中,面积87.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及6万亩苇海、3.5万亩水域,都在宁河区境内。
潮白河从北至南穿流而过,将七里海分为
东海和西海。东海16.26平方千米,西海32.27平方千米,潮白河滩地8平方千米。七里海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海岸之一,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是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南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95平方千米的湿地,水沟水道纵横交错,产生大量负离子和湿润空气,滋润着北京、天津、唐山,素有“京津肺叶”的美誉。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为螃蟹构筑起“水下森林”,提供了最好的栖息、隐蔽、蜕壳场所。水草根茎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使螃蟹肉质优秀。水草又能让各种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大量繁衍,是螃蟹的天然饵料,养育得七里海螃蟹壳黑腹白,肉嫩味鲜,雌
蟹膏黄,雄
蟹油满。
历史渊源
“南有
阳澄湖,北有七里海”,说的是七里海河蟹的美誉度与
阳澄湖大闸蟹齐肩。七里海的河蟹曾与
银鱼、芦苇草齐名,被当地人视为七里海的“三宗宝”。
相传当年
李世民还未登基时,落难于七里海茫茫芦苇荡,胯下骏马陷足于软泥之中不得动弹,恰逢此时
潮汐刚至,只只肥美的螃蟹涌潮而来,骏马恰好借其硬壳,蹄飞奔跑,所以七里海的河蟹壳上都有一只深深的马蹄印。
在明清时期,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出产的河蟹成为朝廷贡品,末代皇帝溥仪只要途经
天津市,必吃七里海的河蟹解馋。
解放后,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天津在
蓟运河接近入海口处修建了防潮闸。防潮闸的建立阻断了水中动物的洄游繁衍,河蟹数量也呈减少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
宁河区在天津市最早开展河蟹人工养殖取得成功,并逐渐发展成水产养殖的主导产品和天津市农业名牌产品。
2000年后,宁河先后采取了注册七里海河蟹商标、成立七里海河蟹养殖协会、推广应用新型养殖技术、建立河蟹加工企业等形式,使七里海河蟹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0年,《地理标志产品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七里海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七里海河蟹养殖技术规范》三项地方标准实施,标准详细规定了“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并详细规定了
蟹苗养殖技术标准,解决了七里海河蟹缺乏蟹苗养殖技术依据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七里海河蟹蟹苗养殖、成蟹养殖、深加工全系列产业,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也带动了河蟹垂钓、餐饮等休闲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大幅度增加了蟹农收入。
生产情况
2009年,
宁河区河蟹养殖面积达22000多亩,总产量首次超过500吨。
2010年,宁河区七里海河蟹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超过500吨。
2014年,七里海河蟹的养殖面积达3.8万亩,总产量达到730吨,创历史新高。
获得荣誉
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天津市宁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宁河县“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函》(宁河政函[2006]2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大北镇、
七里海镇、
北淮淀镇、表口乡、
造甲城镇、
潘庄镇、
宁河镇、廉庄乡、
苗庄镇、
丰台镇、
岳龙镇、
板桥镇、
东棘坨镇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二)养殖条件
养殖环境符合DB120221/T003-2002的要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3%至2.6%,全氮含量0.07%至0.15%,全磷含量0.02%至0.09%,钾含量0.01%至0.045%,pH值8.2至8.4,含盐量1‰至3‰。
(三)亲本
繁殖用亲蟹应体质健壮,活力强,附肢齐全,无损伤;雌蟹体重100克/只以上、雄蟹体重120克/只以上,雌雄比例2.5:1。
(四)苗种
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反应灵敏、体表光滑、附肢齐全、无寄生虫。用于
扣蟹培育的
大眼幼体,规格15至20万只/
千克;用于成蟹养殖的扣蟹,规格120至300只/千克。
(五)成蟹养殖
1.清塘消毒:3月上旬清除池塘中过多淤泥,对塘底药物消毒。
2.扣蟹投放:3月中、下旬放养扣蟹。每0.067公顷放养扣蟹不超过500只,同时可搭配鱼类,以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
3.饲喂:以水生天然饵料为主,搭配
豆粕、玉米等植物饲料。
4.水质调节:定期用
生石灰调节水质、杀灭病菌并保持水质指标稳定。水深1.0米至2.0米,透明度等于小于30厘米,溶解氧等于大于3毫克/升,pH值8.0至8.8,
氨氮和
亚硝酸盐均低于0.1毫克/升。
5.生长期:不低于5个月。
6.产品规格:雄蟹≥100克/只、雌蟹≥75克/只。
(六)质量特色
1.感官指标:体形匀称,近方形,蟹体厚重,
甲壳亚门坚硬,有光泽;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
蟹黄酱紫色,脂膏乳白色,蟹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
雄蟹:粗蛋白≥15.5%、粗脂肪≥9%、肥满度≥0.54克/立方厘米、性腺占体重百分比≥2.2%;
雌蟹:粗蛋白≥16%、粗脂肪≥11%、肥满度≥0.48克/立方厘米、性腺占体重百分比≥6.0%。
专用标志使用
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
天津市宁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宁河河蟹面的原料河蟹很早就已名声在外,
清代《
畿辅通志》中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派了一位亲王视察水利来到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见水道又浅又窄,于次年派专员负责开挖。据当地百姓相传,亲王奉旨来七里海视察河道时,陪同的地方官员用当地特产
紫蟹制成河蟹宴席招待,视察官员品尝后赞不绝口。
事实上,最初的河蟹面制作方法起源于民间,制作步骤并不复杂,只是比其他面食更费时。于是,
宁河区的普通妇女,婆传媳,母传女,代代相传。最早售卖七里海河蟹面的小店出现在清
康熙,是一家家庭式饮食店。店主人为了招揽顾客,别出心裁,选用宁河自产的七里海紫蟹为主要原料,制成河蟹汤面,美味可口,远近驰名,后经各酒家和饮食店争相仿制,因色、香、味、形均佳,一直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