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十三经
张圣洁主编的蒙学读物
《蒙学十三经》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张圣洁。本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作品简介
《蒙学十三经》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书选定了13部经典蒙学读物——识字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训诫类的《小儿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和《论语》,韵语类的《千家诗》和《声律启蒙》,典故、知识类的《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全书标注了汉语拼音以便诵读。
蒙学,也叫“蒙馆”,是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宋代以后教材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四书》等。
《蒙学十三经》引社会广泛关注
自2012年4月25日,由津西钢铁董事长韩敬远任编委会主任、张圣洁任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书发布会后,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新闻媒体竞相予以报道。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澳门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国学网、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文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中国钢铁企业网、百度集团谷歌网易新闻客户端京报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环渤海新闻网、商都网、唐山劳动日报、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同时,多位学者、诗人发来贺辞和诗歌以表祝贺。其中,我国著名回族诗人、著名藏头诗作家闪世昌题赠藏头诗一首:蒙馆经书育垂,学子莘莘起步高,十全十美虽难涉,三生有幸齐探讨,经历多年彦者注,亮点斑斓倍妖娆,唐诗宋词今详释,山南海北继舜尧。
韩敬远在《蒙学十三经》发布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罗豪才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们:
承蒙各位的厚爱与关心,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召开《蒙学十三经》发布会。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多年前,张圣洁先生和我及于振富先生多次谈起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我们萌生了编辑一套启蒙读本的想法。我们很快成立了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鼓励他们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编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脚、传得下去”的蒙学经典来。参编人员全神贯注,集思广益,严格编选,数易其稿;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认真审稿,精心设计,使这套读本达到了出版标准。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学界多位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范曾先生一直关注这套读本的编写、出版工作,不但亲撰亲书序言,还慨然允许无偿使用他的多幅画作,使得丛书图文并茂。同时,他对书稿中的疏漏直言不讳地提出中肯的批评和修改意见,并向各界朋友热情推介这套读本,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受到很大的鼓舞。
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辞书学会顾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两岸常用词典》主编李行健先生慨然承担《蒙学十三经》的顾问,他们对这套丛书从内容安排、栏目设置、文字使用、排版印刷乃至扩大发行诸多方面给予了热情的指导。他们关心国学传承的仁者之心和提携后进的殷殷情意,让我们深为感动。
《蒙学十三经》出版后,得到国学大家们的关怀和肯定,使我们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准备在会后的适当时机,向孔子学院总部赠送这套丛书,把这一精品推介到海外,使国学走出国门,耀彩世界。
作为编委会主任,我在此向参与这套读本编辑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领导、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谢谢大家!
金坚范在《蒙学十三经》发布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罗豪才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各相关部委领导、学术界与文化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众多媒体朋友汇聚一堂,召开“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发布会”,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谨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忱的欢迎。
在古代,传统文化对人们影响最大、最深、最持久的,除了正统的经典著作之外,便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读物了。传统的蒙学读物,皆出自于当时的饱学之士,是文化的精粹。古人年幼诵读,终身受益,所以“粉丝”众多,流传甚广。
文化需要传承。这种传承是渐进式的发展,没有捷径可循,不可能如伍子胥的头发一般一夜由黑变白。但首先要有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以往的历史文化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也只有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韩敬远、张圣洁两位先生及其团队,本着一片“敬远”之意、“圣洁”之心,积十数年之功,从上千种蒙学读物中,甄选出十三种,进行整理注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正本清源的精品。其拳拳之心,令人敬佩。
这些蒙学读物,涵盖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传递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以学养心,以心养性”。通过诵读经典,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并以此促成自身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今天社会上,语言枯燥,味同嚼蜡,呆板老套的句式成了东方不败,空话连篇,套话“四通八达”。而古代典籍,文采斐然,言简意,其文字所积淀和蕴含的韵味、思想色彩和情感节奏,绝非今天的白话文所能承载和传播的。诵读经典,下笔就会有神。所以,这套蒙学读本,对于匡正时弊,改进文风,也是有所裨益的。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任何经典之作,不可能尽善尽美。《礼记》有言,“礼,时为大”。可见,即便对于最讲究形式和规则的“礼”来说,最重要的标准也并不是“守成”,而是“顺时”。所以,我们在讨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刻舟求剑”、泥古不化,而是与时俱进,既要删减不合时宜的成分,又要赋以符合时代的新意,做到前有所承,后有所长。谢谢大家!
编委会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企业慈善家韩敬远和于振富的支持。编委有于阔海、徐成、邱瑞东、仲长林、刘媛、郭爱东、闫立君、涂红梅、计静怡徐浩然、于才琴等。
正本清源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蒙学教育。中国的蒙学教育滥觞于周秦两汉,形成于隋唐宋元,繁荣发展于明清近代,可谓源远流长。据张志公先生的《蒙学书目稿》统计,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的2000余年中,蒙学教材有580种之多。徐勇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多种。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此数。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各地应时出版的蒙学读物就有上百种。儒家的高文典册,一般人很难学习理解;而这类蒙学读物把那些艰深难懂的高头讲章用通俗押韵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易学易懂,易诵易记,更直观、更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因如此,在普通民众中,其流传甚至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远,还要深入人心。但不尽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单位往往在装帧设计上下工夫较多,而在内容的处理上重视不够,乃至读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文错讹、标音不准、引文不确、注释粗疏、译文生硬等瑕,轻者读来时时“碍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作为主编,张圣洁说,这套蒙学读本借重“十三经”之名,是因为蒙学理应被提到“经”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也表明我们虔敬的注疏态度,要编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脚、传得下去”的蒙学经典,“为学界提供一个信本,向读者奉献一件精品”。
张圣洁介绍说,考虑到童蒙教学重点首先是诵读,因此《蒙学十三经》特别着力于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汉语音标,并以古文应有的读音标注。他举一本由某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儿经》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读音正确对理解文章本义的重要性:在“担头车尾,穷汉营。日求升合,休与相争”一段中,出版者将“合”(ge,一升的十分之一,十勺为一合)注音为he;把原文中应译为“挑担推车做小买卖,这是穷人的营生每天只求微薄收入,不要跟他们为一点儿小利争来争去。”注释成:“如果穷了,要想生活下去,挑担推车都要干。每天要力争有所提高,不要与人争,要与人为善,和好相处。”这样一来,岂不与原文之意南辕北辙了?编著者同时还对书中的生僻字、词和难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等,作准确、详明的注释,对所涉人物、事件等,均尽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谬误,流传真谛”。
与会专家学者均对《蒙学十三经》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予以高度评价。李行健在发言中谈到,历史上不少著名学者如周兴嗣李翰王应麟谢枋得、王相等等,他们既是学术大家,又是大力为蒙学编教材的教育家。大学问家编儿童启蒙教材,是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华,科教兴国的时代,应该好好研究我们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传统和经验,整理蒙学教材,使之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务。《蒙学十三经》给全书正文标注了汉语拼音,即可以用现代汉语汉语来诵读这些过去难以张口的作品。仅就这一点说,这套书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著名文化经纪人陈博君指出,《蒙学十三经》的出版,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很及时,很有意义。中国正处在迎接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民间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迫切需要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各地出版的蒙学读物如雨后春笋,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错误和不足,有些更是粗制滥造,贻误读者。《蒙学十三经》作为一部值得信赖的精品,可供读者和蒙学教育者选用。
陈博君认为,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国学不仅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赖以汲取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编委会
正本清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