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化煜,男,1968年4 月生,理学博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
鹿化煜,男,1968年4 月生,理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
简历
1990年7 月、1993年7月和1996年6月分别在南京大学地理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学位为南京大学与
中国科学院、荷兰自由大学所联合培养);
1996 年7月-1999 年6 月任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9 年7 月-2001年6月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时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1年7 月-2006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2002 年11 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6年至今,任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2009年被聘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任职和合作研究
现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1998年4-8月、2002年3-9月和2004年12 月-2005 年5 月、2010年4-6月分别在荷兰自由大学、英国
牛津大学和布鲁诺尔大学、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兼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地理学会理事、《
科学通报》 编委和荷兰自由大学、牛津大学客座研究人员兼博士生副导师等学术职务。
鹿化煜带领的研究小组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荷兰
自由大学等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已经培养出研究生21 名,正在培养研究生7 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金锤奖(2005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2005年)、第十届
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
江苏省教学成果
二等奖(2007年,排名第4)、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排名第3)、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等奖励和资助。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北方沙地末次冰期以来干湿变化、地表响应及驱动机制”,2010-2013;
2)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课题“北方沙地演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2010-2014;
3)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晚新生代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气候变化和高原降升的联系”,2004-2007;
4)主持
荷兰皇家学会和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荷兰风尘堆积记录与环境变化对比”,2004-2012;
5)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2项)“晚
第四纪内布拉斯加州和中国
毛乌素沙漠沙丘活动与固定过程的对比研究”,2003-2011, 中方负责人。
鹿化煜主要从事中国
西北和北方晚
新生代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对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和西北沙漠地区进行过60 多次的考察和采样。发现了早、中更新世冰期中东亚冬季风气候快速变化的现象;通过建立风尘堆积独立的时间标尺,揭示了东亚气候变化新的轨道周期;提出了晚新生代全球变冷驱动
亚洲中部阶段性变干的新证据。通过对
小行星3789北方沙地沙丘沉积记录的研究,发现晚
第四纪沙地的气候变化对太阳辐射驱动有3000年的滞后。已在Quaternary Sciences Review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 检索收录论文70篇, 被SCI
学术期刊论文引用1000余次。
表彰/奖励
2 2007年度 第十届
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央组织部、人事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 2005年度 第十届“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中国地质学会)
4 2005年度 第五届“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5 2003年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学术论文
1 Huayu Lu,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Miao, Hongbing Tan, Haizhou Ma, 2006. An abrupt climatic reversal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in loess-palaeosol rec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Tibet
高原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136-140.
2 Huayu Lu, Thomas Stevens, Shuangwen Yi, Xuefeng Sun, 2006. An erosional hiatus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revealed by closely spaced optical dat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8), 2253-2259.
3 Huayu Lu, Xiaodong Miao, Yali Zhou, Joseph Mason, James Swinehart, Jiafu Zhang, Liping Zhou, Shuangwen Yi, 2005.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Mu Us and Otindag dune fields (north China) and lagged response to insolation forc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21), L21716. 10.1029/2005GL024560
4 Huayu Lu, Fuqing Zhang, Xiaodong Liu, Robert Duce, 2004. Periodicities of palaeoclimatic variations recorded by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3(18-19):1891-1900.
5 Huayu Lu, Xiaoyong Wang, Haizhou Ma, Hongbing Tan,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Miao, Zhen Li, Youbin Sun, Zhisheng An, Guangchao Cao, 2004. The Plateau Monsoon Variation during the Past 130 kyr Revealed by Loess Deposit at Northeast Qinghai-Tibet (China).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41:207-214.
6 鹿化煜,
安芷生,王晓勇,
谭红兵,
朱日祥,
马海州,李珍,苗晓东, 王先彦, 2004. 最近14 Ma
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地貌证据. 中国科学(D辑),34(9): 855-864.
7 Xiaoyong Wang, Huayu Lu, Huifang Xu, Chenglong Deng, Tianhu Chen, Xianyan Wang, 2006.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te Pleistocene loess deposits at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高原: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67(3): 1138-1147.
8 Huayu Lu, Fuqing Zhang,Xiaodong Liu. 2002. Pattern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Variations during the Past Million Years Revealed by Wavelet and Spectral Analyse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35: 67-74.
9 Xiaoye Zhang, Huayu Lu, R. Arimoto, and Shanling Gong, 2002 Atmospheric dust load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rapid oscillations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climate: two 250-kyr loess records.
地球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637-643.
10 Huayu Lu, Jef Vandenberghe, Zhisheng An, 2001. Aeolian
Origin and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
红色 Clay’ (North China) as evidenced b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s, 16(1):89-97.
11 Huayu Lu, Ko van Huissteden, Jie Zhou,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Liu, Zheisheng An, 2000.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Quaternary climatic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54(3):321-327.
12 Huayu Lu, Donghuai Sun, 2000. Pathways of dust input to the Chinese Loess
高原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periods. CATENA, 40: 251-261.
13 Huayu Lu, Xiaodong Liu, Fuqing Zhang, Zhisheng An, John Dodson, 1999. Astronomical calibration of loess-paleosol deposits at Luochuan, central Chinese Loess
高原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54: 237-246
14 Huayu Lu, Ko van Huissteden, Zhisheng An, Govert Nugteren, Jef Vandenberghe, 1999.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hanges on millennial
时间 scale before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s, 14: 101-111.
15 鹿化煜,
安芷生,1998.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中国科学(D辑),28(3),2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