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杂割”又称“
羊杂碎”,是
山西省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羊杂割”的小店,门面不大,生意红火。一般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有老汤,配好的
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会问你吃几两。意思是你要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不要以为羊杂就是纯肉的哦,里面会配上
粉条。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各有千秋。去山西
太原市的朋友,建议您一定要去“郝刚刚羊杂店”,这是太原经营羊杂的老店,汤色纯正,味道醇香,不过,想要吃到他家的美食,必须耐得住性子,做好排长队的心理准备哦!
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始于
元朝,杂割一名还是
孛儿只斤·忽必烈之母所赐。相传
孛儿只斤·蒙哥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元军由晋地入中原,其母庄圣太后随军,路经山西
曲沃县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
蒙古族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
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
山西省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
太原古县城、
大同市为代表的南、中、
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
太原市)杂割料全,熬煮、兑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末,还有的加
粉条、
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
厦门市大同小学)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明末清初,
傅山先生多次到山西中阳,与当地“三进士”之后处士王切磋医学,以行医为掩护,进行
反清复明活动。在中阳
柏洼山介石房隐居期间,他们对柏籽羊肉有了深入的研究。傅山先生经常带柏籽羊肉回
太原市宴请宾朋。有一次,
顾炎武北上太原来访傅山,傅山从中阳柏洼山带柏籽羊肉回太原,制成柏籽羊肉包子款待顾炎武,顾炎武食之大赞。
后来,傅山为敬孝道,在
头脑的基础上,以柏籽羊肉为主要原料母亲研制了柏籽羊肉杂割汤—— “头脑”,其母陈氏常饮此汤,高寿八十有四。后来
傅山将食方传于清真店,易名“清和元”,又写“杂割头脑”四字,意为民族失国之恨,又叫人天亮前打着灯笼来吃,取“天不明人欲明”之意,融入一份晋阳文脉、“忠孝”气节。但是,那时由于
交通运输不便,
太原市品尝之人众多,柏籽羊肉就被其它羊肉代替,盛行至今300余年,已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来,傅山将此配方传给太原南仓巷一
李姓经营羊肉杂割的店铺,李老如法制售,发扬光大至今,已成为闻名全国誉满三晋及北国的风味名吃。太原市凡备有早餐的饭店,都要有--
羊杂割,这是太原餐饮业独具一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