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椿
周祥椿
周祥椿(1932年10月—2011年8月20日),男,江苏省昆山市人,中国共产党员,兰州财经大学农学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农校育种研究室主任,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学院院长、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2011年8月20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逝世,享年80岁。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32年11月21日,周祥椿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杨湘泾镇的一个地主家庭。1937年因日军入侵,全家“逃难”搬迁到上海市,在上海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对文学和音乐的爱好使他年幼时富于幻想,立志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高中考上上海市上海中学理科班,原想为以后大学学习理科打好基础,但在毕业前由于参加了寒假减租减息活动,从与农民接触中激发他改造大自然的理想,毅然立志学农,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大学学习期间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有关人生的名言成为他追求的目标。
扎根西部
毕业时,周祥椿连续三次写报告要求到边疆和艰苦的地方去,1955年10月被分配到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同时教三门课,还兼任班主任。但两年后意想不到的被打成“右派”。经济困难期间兰州农校于1963年夏停办,他带领三个无家可归的学生到位于榆中县高崖乡的学校农场从事生产。当地农民贫困的状况使他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为农民搞科研成为他强烈的愿望。没有地,就在农场一个废弃的粪坑里开始了育种生涯,从事小麦和亚麻育种。
文革期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9年兰州农校搬迁到天水市清水县,在一些同志的帮助下,他顶着“白专道路”的政治压力,十年动乱期间科研工作不仅没有中断,相反,深入农村反而使他将育种与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了起来。
科技报国
1978年,周祥椿右派问题得到纠正。不久,第一个亚麻品种天亚2号问世,抗条锈小麦品种清山782、清农1号相继育成。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评为副教授,并作为甘肃省唯一的科技人员代表,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他更加勤奋地工作,新的小麦亚麻品种不断育成。八十年代以来,当选为甘肃省农学会和甘肃省种子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作物协会理事。1986-1995期间,他主持了两届全省冬小麦攻关协作项目。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他一手抓育种,一手抓推广,1985年组织地、县种子部门建立起育、繁、推网络系统,将育种、区域试验、示范、繁殖与供种、宣传、培训、推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1992年,他被评为研究员。在甘肃省农业厅和外专局的帮助下,1993年起先后与圭尔夫大学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环境委员会(ENEA)、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国外科研教学单位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针对陇南市地区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越夏菌源基地和小种易变区的情况,1993年起他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甘肃农科院植保所、陕西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合作攻关,逐步形成了以实现陇南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为目标的思路。在他的主持下,协作组每年在陇南召开会议,并邀请国内外锈病专家与会进行研讨和交流。
个人生活
忘我工作
1963年,在位于农村的学校农场开始育种不久,周祥椿教授身患肝炎,医生曾要求他全休,但他只是每月到兰州市取些药,一天也顾不上休息,最终竟奇迹般地得到康复。1969年7月,学校已下迁清水,但种在兰州的试验田尚需收获脱粒,他独自一人用链枷打麦,在腹泻不止的情况下,一干就是20天。他用废标签和破袜子绕的线做杂交用的挂牌,用废信封当种子袋,在育种最初的8年里,硬是没花国家一分钱。为了研究亚麻的开花习性,他曾彻夜不眠进行观察,有了花药开裂的时间在凌晨0-2点的重要发现。学校下迁清水后,试验地旁的河流山洪暴发,在3年里使试验地灌浆期间的小麦全部倒伏平铺在地面,他和课题组的同志脚踩淤泥,将选种圃的材料用竹竿一行行挑起来进行选择与鉴定。1974年冬,由于工人失职,冬灌闲地的水大量涌入小麦试验地,造成地面结冰,90%以上的小麦死亡,使即将出圃的大量材料毁于一旦,多年心血付之东流。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七十年代他三下海南省,睡过地铺、长椅和方桌,自己砍柴做饭。他始终将天灾人祸和种种困难当作对他信念和意志的考验。“事业是我的生命,工作是我的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这种心态下,他始终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数十年来,节假日很少休息,暑假寒假都在忙碌中度过。上级组织三次安排他到昆明市等地疗养,他对这些地方十分向往,但为了工作他都一一放弃。一次外出,他被脚踏人力三轮车撞断两根肋骨,仍坚持不住院,第二天到办公室将有关资料抱回家,在伤后十天内忍疼坐在沙发上书写完成一个项目的立项报告。他说他有很多遗憾,父母临终前因要播种试验而未能回家尽孝,老伴仅有微弱光感并还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多种并发症,可他一年有半年多不在家,家庭和生活的重担还是落在一级残疾的老伴身上,对此,他感到非常内疚。
真诚待人
八十年代以后,尽管周祥椿教授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始终定位自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出差经常坐硬座,乘长途汽车。他对人真诚随和,与许多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民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为组建育、繁、推网络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合作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在条锈病控制的研究上,他虚心向植物病理专家们学习,大家齐心协力,使育种和病理真正做到来“化合”。他大学里学的是俄语,为了搞好与国外的合作,63岁开始利用旅途和业余时间学英语,几年后与外国专家他不仅能直接进行学术交流,而且在生活方面尽显幽默与诙谐,使双方相处的日子非常融洽。外国专家都“喜欢这个善良、真诚、随和、有一颗年轻的心的老人”。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他从国外引进了四千多份小麦种质,从中筛选出一批宝贵的抗病材料和优质材料,对组建抗条锈基因库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祥椿在国外发表的4篇论文,英文就是由外国专家主动帮助完善。由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意大利农业遗传学家乔治·贝尼托(Giorgi Benito)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冬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汉斯·布朗(Hans-Joachim Braun)也因此获得我国政府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他在推广项目中尊重所有合作者的意见,申报奖励时尽量照顾基层的同志,采取民主办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大大调动了农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由他主持的“甘肃省防治冬小麦条锈病3113工程”项目因此而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周祥椿同志共主持育成小麦品种38个、亚麻品种4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新增效益30亿元以上,为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选育的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0%。
小麦育种
通过穿梭选育和杂种后代异地同时选择和鉴定等措施,周祥椿教授使育成的小麦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适应性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过去甘肃省小麦品种普遍不宜跨区种植的局面。
小麦条锈病防治
由于陇南市中原地区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地带,周祥椿教授在育种中贯彻利用多种抗源并在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合理布局的原则,延长了品种抗性保持的年限,并在国内率先育成慢条锈品种和高温抗性品种,对控制我国条锈病的危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亚麻育种
亚麻育种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周祥椿教授育成的天亚2号丰产性和适应性取得重要突破,成为中国八十年代中期播种面积最大的亚麻品种;天亚4号为我国第一个高抗白粉病的亚麻品种;天亚5号为我国首批高抗枯萎病的品种之一,其播种面积一度接近全国亚麻总播种面积的40%,对恢复和发展我国病区的亚麻生产发挥了关键作用。
获奖荣誉
周祥椿同志获得的荣誉包括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并和知名科学家袁隆平等第一批上台领奖、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专家、全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并有33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4个推广项目分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人物评价
周祥椿同志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1955年毕业时,他主动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连续三次写申请要求到边疆艰苦的地方去,最终被分配到兰州农校。2009年调入省农科院后,工作环境、专业发展空间、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他带领他的团队,顽强拼搏,夜以继日地工作,无论是科研作风还是敬业精神,无论是为人品格还是学术追求,都为科技人员留下了无价之宝。他本该于1992年退职修养,但由于怀着终生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强烈的工作热情,他不顾身患多种疾病的折磨,做出延长退休时间的决定,工作到了生命的尽头。周祥椿教授学风严谨,求真务实,大量的科研工作都要亲自动手,每年胳膊都要被太阳洒得脱一层皮,虽年过70还是这么干。他坚持申报科研成果不掺水分,经济效益宁少勿多。如有一个项目年推广面积398万亩,有人提出改成400万亩给人影响就不同了,可他坚持不变。没有轰轰烈烈,周祥椿教授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在人,他一生为人低调,主张默默奉献,痛恨浮夸唱高调。是一个为甘肃农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首位科技功臣,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陇南市育种王”的平凡老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孺子牛,一个真正的农民的科学家。
参考资料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向周祥椿同志学习.甘肃省农业科技院.2024-03-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扎根西部
文革期间
科技报国
个人生活
忘我工作
真诚待人
主要成就
小麦育种
小麦条锈病防治
亚麻育种
获奖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