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是佛教的一部论书,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相传为马鸣菩萨所作,由真谛法师译出。内容凡一卷,全文一万一千字左右,是对隋、唐佛教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著。
本论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论,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大乘佛教晚期如来藏思想,主要分为五个部份。第一部份为“因缘分”,叙述造本论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地了解大乘佛法的根本旨意,从而通过修行脱离苦恼、证得极乐;第二部份为“立义分”,确立本论的中心论点;第三部份为“解释分”,详细阐释主题,为全论之重点所在;第四部份为“修行信心分”,着重指出通过修行鉴定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第五部份为“劝修利益分”,显示依据本论进行修行将带来的功德利益。
本论以
南梁真谛的译本较为流行,称为梁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另,
唐朝实叉难陀重译此论,称唐译。
对本书的注疏,历代甚多,其中以
隋朝慧远的《起信论义疏》、
新罗区元晓的《起信论疏》、唐代
法藏的《起信论义记》最为重要,三书合称为《起信论三疏》。
据说玄奘大师至
印度求学时,曾经将此书自汉译梵,但已经失传。近代杨仁山居士曾经与
英国传教士
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合作将该书合译成英文。
关于《
大乘起信论》的著者、译者及其真伪,历来在学术界内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相传本论为“马鸣菩萨造,梁
真谛法师译”,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此论,但是因为此论未见于真谛译经目录中,将它归属于疑惑部,认为不是真谛法师译出。
唐朝均正著《四论玄义》,其中认为此论是由地论师所造,非由
马鸣所造。《马鸣菩萨传》和《
付法藏因缘传》也未曾提及《大乘起信论》,这也引发后世怀疑,此论并不是由马鸣所造。
日本佛教的学者
松本文三郎、
望月信亨、
村上专精等认为《
大乘起信论》是在汉地所写作的论书,并非由
印度传入。学者
梁启超、
吕澄等人也赞成此说。吕根据魏译《
楞伽经》与《大乘起信论》之间的比较,断定《大乘起信论》是根据魏译《楞伽经》而写作,认为此经是在中国写成。
本论文字流畅、条理清晰,在论藏中较为平易近人,汉传佛教中不少宗派,例如
华严宗、
法华宗、
禅宗思想、净土宗等皆受其影响,是真心系统的典型论著。其“一心开二门”的理论指出心能从超越性及现实性的两面来生一切法,如此则较妄心系统的正宗唯识学,有着更进一步的开展,能对清净法的根源有所交代。牟宗三则借用了“一心开二门”的构造来说明其“两层
本体论”的概念,心
实相门对应物自身,心生灭门对应现象界,而二门最后还是归于一心。
^《新译大乘起信论序》:“此论东传总经二译。初本即西印度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以
萧衍承圣三年岁次
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
始兴郡建兴寺。共
扬州市沙门智恺所译。此本即
于阗国三藏法师
实叉难陀。
梵语至此。又于西京慈恩塔内。获旧梵本。与义学沙门
荆州区弘景崇福法藏等。以大周
圣历三年岁次
癸亥十月
壬午朔八日
己丑。于授记寺。与花严经相次而译。”
^
道宣《续高僧传·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
^珍海《三论玄疏文义要》:“《起信》是虏鲁人作,借马鸣菩萨名。均师《四论玄》第十云:‘起信,有云是北土地论师造也。’云云而未知见非。取意正文云:‘北诸论师云:起信论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造论,借菩萨名目之。’故寻不见,翻经论目録中,无有也,未知定是不。”
^《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
佛语。”(CBETA,T12,no.353,p.222,c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