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峡水利枢纽风景区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飞来峡境内,是国家AAAA级水利风景区,由枢纽工程景观、库区风光和周边旅游景点形成。其与北江大堤联合组成的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可以防御洪水,最大泄洪量为28700立方米/秒,目前为广东省泄洪量最大的泄洪建筑物。
飞来峡古代称清远峡山,为道教第十九福地,后来因
飞来寺而改名飞来峡。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华南地区建设规模较大的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库区内的阳、盲仔、香炉三个峡谷素有“小三峡”之称。其特色的风景、氧吧、完善的设施等, 使风景区成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
国家水利风景区。
飞来峡,
珠江水系干流北江中游河道,峡长9公里,北距横石14公里,南距
清城区12公里。飞来峡以上属中游,飞来峡以下为下游河道。枯水期水面宽约150米,水深约26~30米,洪水平均比降为0。586‰,故峡内水深流急,130马力机动船在汛期无法
上海航空。峡内开发有:
飞霞山。
飞来峡因峡谷北岸有古寺飞来寺而得名。宋
苏轼诗云:“天开清远峡”即此也。峡东起江口,西至白庙圩,全长9公里,最深水处为36米,峡水深蓝湛碧,两岸青峰绕翠。著名的归猿洞、和光洞、观音岩、卧仙岩和凝碧湾、白泡潭、金锁潭隐峡间。两岸有最高、二高、龙女、明月、凤凰、
仙人等72峰夹岸对峙。始建于梁普通元年(520)的飞来寺和飞霞洞仙观、藏霞洞仙观、
锦霞禅院四大建筑群隐布其间。现存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构建的亭、台、楼、阁、寺、庙、祠、殿、塔、坊、桥等63处,峡内还有众多的溪、潭、坑、沟、岩、洞等天然妙景,以峡谷两岸分水线为界,总面积达32000多亩。整个飞来峡内,现存有历代名人碑刻50多篇、摩崖石刻70余处,诗赋300多首,有“飞来峡里藏千胜,历朝诗赋遍山间”之誉。1839年(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戴熙来粤视察
学政,绘有
广东省名胜画8幅,其一为清远峡图。
1992年,国务院批准兴建飞来峡水利枢纽;次年,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成立;1994年10月18日动工兴建,1998年大江截流;1999年3月30日水库蓄水,10月,全部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工程全部完成。
飞来峡枢纽与北江大堤联合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水库可以起到滞洪调峰作用,使北江大堤可防御300年一遇的洪水,为下游及珠江
三角洲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及稳定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