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
鳞翅目,
天蛾科。分布于东北、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河南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陕西省、宁夏、
甘肃省等地。寄主:杨、柳、梅花、
桃花、樱花等多种绿地植物。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残留叶柄。
体长30至35毫米,翅展80至90毫米。体翅灰黄至淡褐色。触角淡黄色;复眼大,暗绿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个深褐色大斑。
前翅顶角及臀角至中央有三角形浓淡相交暗色云状,外缘翅脉间内陷呈浅锯齿状,缘毛极短。亚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深褐色;肾状纹清晰、灰白色基线较细、弯曲;外横线、内横线下端被灰白色剑状纹切断。后翅淡黄褐色,中央紫红色,有一个深蓝色的大圆眼状斑,斑外有一个黑色圈,最外围蓝黑色,蓝目斑上方为粉红色。后翅反面眼状斑不明显。
老熟幼虫体长70至80毫米;头较小,宽4.5至5毫米,黄绿色,近三角形,两侧色淡黄;胸部青绿色,各节有较细横格;前胸有6个横排的颗粒状突起;中胸有4小环,每环上左右各有1个大颗粒状突起;后胸有6小环,每环也各有1个大颗粒状突起。腹部色偏黄绿,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有白色或淡黄色斜纹7条,最后一条斜纹直达尾角。尾角斜向后方,长8.5毫米左右。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片黑色,前方常有紫色斑或淡黄色点,腹部腹面稍浓。
胸足褐色,腹足绿色,端部褐色。
长柱状,长40至43毫米。初化蛹
栗色,后为暗褐色。翅芽短,尖端仅达腹部第三节的2/3处,臀角向后缘突出处明显。
东北、华北年生2代,
河南省3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2代区5月上旬~6月上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期约20天,第1代幼虫6月发生,7月老熟人土化蛹,蛹期20天左右,7月下旬~8月下旬羽化;第2代幼虫8月始发,9月老熟幼虫人土化蛹越冬。咸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卵多产于叶背,每雌可产卵300~400粒。幼虫多在叶背或枝条上栖息,老熟后下树入土化蛹。天敌有
小茧蜂。
1年发生的
代数,各地不同,东北1代,华北2代,长江流域4代。以蛹在根际土壤中越冬。翌年5—6月份羽化为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晚间活动,觅偶交尾,交尾后第2天晚上即行产卵。卵多散产在叶背枝条上,每雌蛾可产卵200—400粒,卵经7—14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先吃去大半卵壳,后爬向较嫩的叶片,将叶子吃成缺刻,到5龄后食量大而危害严重。常将叶子吃尽,仅留光枝。老熟幼虫在化蛹前2—3天,体背呈
栗色,从树上爬下,钻入土中55—115mm处,做成土室后即脱皮化蛹越冬。
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
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利用
天蛾科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
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
辛硫磷2500倍液,或2.5%
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