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Pers.),又名
宽叶香蒲草,是
香蒲科香蒲属的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
长苞香蒲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或沼生
草本。上部扁平,中部以下背面逐渐隆起,下部
横切面呈半圆形,
细胞间隙大,海绵状;叶鞘很长,抱茎。雌雄花序远离;
雄花序长7-30厘米,花序轴具弯曲柔毛,先端齿裂或否,叶状苞片1-2枚,长约32厘米,宽约8毫米,与雄花先后脱落;雌花序位于下部,长4.7-23厘米,叶状苞片比叶宽,花后脱落;雄花通常由3枚
雄蕊组成,稀2枚,花药长1.7-2.5毫米,矩圆形,花粉粒
单体,球形、卵形或钝三角形,花丝细弱,下部合生成短柄;
雌花具小苞片;孕性雌花柱头长约0.8-1.5毫米,宽条形至
披针形,比花柱宽,花柱长0.5-1.5毫米,子房披针形,长约1毫米,子房柄细弱,长3-6毫米;不孕雌花子房长1-1.5毫米,近于倒圆锥形,具褐色斑点,先端呈凹形,不发育柱头陷于凹处;白色丝状毛极多数,生于子房柄基部,或向上延伸,短于柱头。小坚果纺锤形,长约1.2毫米,纵裂,果皮具褐色斑点。种子黄褐色,长约1毫米。花果期6-8月。
《
中国植物志》等文献中记载的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为错误鉴定:
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是法国人博里(J.B. Bory)和乔巴德(L.A. Chaubard)在1832年根据他们采自
希腊南部
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us)的标本发表的。该名称是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Pers.)的异名。由于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Pers.)在1807年发表但并未被注意,以至于长期以来世界许多文献中都采用了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这个名称博利(Bory)和肖巴尔(Chaubard)在原描述中指出该种植株粗壮,高1.5-3米,雌雄花序远离,
稀相接;
雄花序轴丝状毛浅褐色,顶端尖或具齿;
雌花子房柄长约1毫米,雌花丝状毛顶端尖;花粉粒
单体等,但对小苞片的形态未加描述。
许多学者将雌花小苞片长度与丝状毛及柱头长度的比例作为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和
水烛的区别特征,并认为雌花小苞片长于丝状毛,与柱头近等长者即长苞香蒲,而小苞片与丝状毛近等长、短于柱头者即水烛。从《
中国植物志》关于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的描述和图来看,除
雌花小苞片略长于丝状毛外,与水烛几乎没有区别。我们在检查大量的中国标本后发现,水烛和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Pers.)其雌花小苞片、丝状毛、柱头的长度特征与标本采集时间有一定关系。经反复检查馆藏的国内标本,尤其是孕性雌花小苞片和柱头颜色特征,确认除一份标本(近田文弘、郎楷永544(PE))外,其他所有被鉴定为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的标本都是
水烛之误,《
中国植物志》等文献中记载的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u0026 Chaub.属于错误鉴定。
Typha domingensis Pers.是法国人珀松(C. H. Persoon)在1807年根据采自南美
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圣多明各(St. Domingo)附近的标本描述的。在原始描述中作者未给出雌雄花序形态和大小以及
雌花小苞片、丝状毛和柱头等形态特征。据
库克(Cook)研究指出,该植物粗壮高大,高可达3米以上;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距1-6(-9)厘米,雌花序长(5-)15-25(-35)厘米,肉桂色至浅棕色;雌花小苞片白色透明,先端多具小尖头;柱头条形,浅褐色。王茹和王东野外观察和标本研究发现,分布于中国甘肃和新疆的一些标本其形态特征属于长苞香蒲的范畴,也与PE存放的采自北美、
澳大利亚并被鉴定为长苞香蒲标本的特征相符。《Flora of China》中虽收录了该种,但其描述的植物却为与长苞香蒲不同的植物,所记述的性状与
水烛没有本质区别。
长苞香蒲与水烛在外部形态上相近,种间界定除需研究宏观性状外,也需要对花部特征做细致观察。
库克(Cook)、热文(Hotchikiss)和迪泽尔(Dozier)提到长苞香蒲叶鞘边缘膜质,向上渐狭呈锥状,而水烛通常为耳状叶鞘。王茹和王东观察发现,植株上部着生的叶其叶鞘通常为耳状,而下部的叶其叶鞘则多为锥形,泰瑞特(Thieret)、卢肯(Luken)和史密斯(Smith)也有与王茹和王东一致的观察结果,显然叶鞘形态不能作为长苞香蒲和
水烛的分种特征。王茹和王东对雌花序的观察发现,成熟时其颜色为肉桂色或浅棕色,其中肉桂色者较粗,直径约3厘米,果穗表面粗糙,在局部的凸起部分可见到白色半透明的小苞片,该类型在国外多数文献中有记载,在中国新疆分布较广,也见于甘肃;浅棕色者较前者细,直径约1.5厘米,个体较少,在中国新疆仅局限分布于
轮台县、
墨玉县等地,张(Zhang,et al)报道美国南佛罗里达州也有分布。对于长苞香蒲柱头和小苞片等的长度特征,
库克(Cook)指出“柱头至少与小苞片和丝状毛等长”,这与王茹和王东对采自中国新疆、
甘肃省等地部分标本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但王茹和王东也观察到有小苞片短于柱头的情况,这说明小苞片、丝状毛以及柱头的长度特征不稳定。王茹和王东推测,长苞香蒲与
水烛之间长期以来的混淆很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对该特征的观察所致。克朗菲尔德(Kronfeld)、格雷布纳(Graebne)指出该种丝状毛顶端膨大,王茹和王东观察到部分标本其丝状毛顶端确有膨大现象,但同时也发现很多标本其丝状毛顶端不膨大。另外,
香蒲属有苞组除
小香蒲(Typha minima Funck ex Hoppe)花药长1.2-1.5毫米外,其他的花药长约2-3毫米,产自中国的长苞香蒲其花药长1.7-2.5毫米,与世界文献记载花药长1.5-2.2(-3)毫米基本一致。《
中国植物志》中“花药长1.2-1.5毫米”及《Flora of China》中“花药长约1.4毫米”等描述是否正确有待于进一步核实。
选1-3月龄的新株,按2-3株/丛进行栽植。栽植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以利于萌发。栽植时的水深不宜超过50厘米,太深则生长恢复困难。长苞香蒲性喜肥沃疏松,因此适宜腐殖层深厚的土壤环境。一般栽植后7-10天开始恢复生长,1个月内即有新株萌发。长苞香蒲生长生物量较大,冬季枯败后的残体会产生二次污染,进而影响水域水质,因此需在秋冬叶片枯黄时进行收割,留茬高度5-10厘米即可。收割的残体需带离水域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