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是指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的某些昆虫
寄生于家畜体内或体表所引起的疾病。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为害,方式有骚扰、刺螫和吸血等,有的还可传播疾病。有的
蝇类则以
美国白灯蛾寄生于家畜体内而引起疾病,如蝇类引起的
蝇蛆病。此外,蠓、蚋、
鸟虱和
血虱等也可给家畜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家畜昆虫病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应用驱虫药、畜体喷洒杀虫剂、消灭或控制滋生地,经常保持畜舍清洁和环境卫生等。
感染真菌后的昆虫最显著的特征是虫体内或体表出现菌丝。在感染的初期昆虫表现出一般特征,如停食、衰弱和迷向。寄主通常改变颜色,在真菌侵入处的表皮上出现暗色斑。以后,被
寄生的昆虫渐渐死去,死后不久的虫体内充满产抱菌丝,或体表覆盖菌丝。如在昆虫体表覆盖白色孢子粉者,可能是
巴氏蚕白僵菌感染;绿色孢子覆盖的昆虫,可能是
绿僵菌感染;浅黄绿色抱子是黄曲霉,带有浅黄色抱子的是粉状拟
青霉。然而上述真菌中有的菌株,可能不产生这种颜色特征,在
琼脂培养基上通常也不产生色素。除颜色外,寄主死亡的状态也可作为一个特征。例如,
苍蝇或
蚱蜢被虫
霉菌感染,寄主牢固地附着在基质上,或散落在地上。虫体质地均匀程度也是一个鉴定特征,例如是否有孔洞,是否乳酪状、硬化等。
通常由于肠道是细菌最初侵染的器官,首先出现的病症与饲料和同化作用有关。食欲降低、停食、
腹泻、肠道麻痹和呕吐,是一些细菌初期感染的特征。以后病虫可呈现迟钝(不活泼),出现
肌肉痉挛,行为失调;出现一般性麻痹,并伴随
败血症而死亡。有一些昆虫感染后,可出现向高处移动或躲藏在叶下等行为的变化。某些细菌可使虫尸出现特殊的颜色,例如,虫体红色,说明存在赛氏黏质菌。
蜂王胎感染蜂疫芽抱杆菌后,变黄色或灰色,而感染了幼虫芽抱杆菌的蜜蜂幼虫,变成暗褐色;
日本金龟子幼虫尾部感染了乳状芽抱杆菌后,变白色,别的细菌大多在感染后使寄主变成黑褐色。这些颜色是由于细菌腐解虫体所引起的。
受病毒感染的昆虫可以表现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方面的症状。症状严重程度和类型,随病毒和有关寄主而不同。
鳞翅目幼虫被核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出行为异常,如向植株顶部迁移,并在该处停止取食和变衰弱,虫体组织解体然后死亡,血腔内的包含体大量释出。老熟病虫化蛹后蛹体有类似的症状。叶蜂
美国白灯蛾受NPV感染后可以呈现暗白色、黄色的褪色反应(特别是在第三到第四背板),其食欲丧失,变迟钝。常常以肛门排出褐色或牛奶状液。沼泽大蚊的幼虫随病害的发展而变亮,最后变成白垩色。鳞翅目幼虫受胞质多角体病毒感染后,一般生长迟缓。随着病害的发展,感病的中肠可使体壁呈灰黄白色或微白色。再往下发展,多角体常常被吐出或随粪便排出。感病幼虫的外皮不断裂,和核多角体感染后相似。颗粒体病毒的有关症状没有什么特殊,并且不同种类的昆虫症状有所不同。通常起初的症状是颜色变白,随之丧失食欲。可以出现体壁的斑驳化,多数情况下腹部外表渐渐变灰白色或牛奶黄色,这是脂肪体受感染的缘故。当感病组织分解时,释放大量的荚膜,血淋巴变浑浊和牛奶状。有的昆虫,虫体死后内部组织液化,当真皮受感染时,外皮变得非常脆,与核多角体病的症状相似。然而,真皮如果未感染,外皮就依然比较坚固。受虹彩病毒感染的
美国白灯蛾,可以从感病组织的乳白色、彩虹色、蓝色、绿色或褐色上加以辨认。其他非包含体病毒的症状似乎只限于它们的寄主和病毒的类型。例如,遗传给
果蝇的“西格马病毒”使果蝇对
二氧化碳敏感。用慢性或急性瘫痪病毒感染的
蜜蜂属显示的症状是颤动,以及功能协调丧失。
蜂王胎因囊胞病毒死时
细胞沿底部伸长,头部比虫体其余部分黑一些。
昆虫遭受原生动物感染后,很少有特殊的症状。大多数呈现一般症状,其中包括个体小、畸形、迟钝、蜕皮困难、取食减少、平衡失调和产生白色粪便排泄物,寄主出现体表透明,上表皮常有白色不透明的或膨胀区。而另一些昆虫被原生动物感染后,表现在它们的体壁上出现黑斑。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衰弱或死亡是昆虫感染原生动物后的基本特征,必须进一步用
显微镜加以证实。
虱子被普氏立克次氏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感染后不出现初期的症状,但在感染的过程中,肠壁遭到不可恢复的损害。在死亡前的几小时,由于吸进的人体的血液进入虱子的血腔,虱子变为微红色。
跳蚤感染
麻疹伤寒立克次氏体后,行动迟缓并且死亡。但不变红。在饲养中因饥饿、窒息、高温、溺水、损伤、中毒和其他化学试剂所导致的症状归因于非传染性疾病,应通过具体分析确定致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