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一般指青霉属(拉丁文学名:Penicillium),隶属于
子囊菌门,是一个数量多、种类复杂的真菌家族,最早于1809年被发现,截至2022年已发现的种类超过200种,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常见于土壤、空气、食物、腐生物、木材等基质上。
青霉属菌体繁殖温度较低,生存能力较强,生长速度快且质地平坦、柔软,为地坦样羊毛状
菌落,早期多为白色,逐步变为蓝绿色,有着透明分割
菌丝,分为分枝或无分枝的
分生孢子梗、副枝、梗基、瓶梗和分生孢子,因在
显微镜视野中其菌丝有横隔,菌丝侧端生分生孢子梗,顶端呈现帚状体,因此得名“Penicillium”。
青霉属也是土壤中溶磷能力最强的真菌之一,在接触到
有机化合物并将其分解后,能够产出丰富多样的
小分子物质,如
苄青霉素、
灰黄霉素、
多糖等,在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着药用价值,但同时也能产生
橘青霉素、
展青霉素、环匹阿尼酸、
赭曲霉毒素A等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与威胁。
简介
青霉,一般指青霉属(Penicillium)。和
曲霉属有亲缘关系,有二百几十种,代表种是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根据
分生孢子顶端的膨大与否,与曲霉属(AsPergillus)相区别。其语源来自其形状(帚状,Penicillus)。
子囊壳为封闭型。该属菌产生一种特殊物质。自从
亚历山大·弗莱明(A.Fleming,1929)发现特异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物质
苄青霉素以来,已对该属菌的很多种进行了研究。特异青霉已被用于制造青霉素,但不具这种生产机能的种还很多,同时,其生产也并不限于青霉属。已知在
生理学方面类似
曲霉属,同时有很多能产生毒枝菌素(mycotoxin)。
青霉菌属多细胞,营养
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
菌丝有横隔,
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
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
扫帚,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有少数种产生闭
囊壳,内形成
子囊和
子囊孢子,亦有少数菌种产生菌核。
青霉的孢子耐热性较强,菌体繁殖温度较低,
酒石酸、
DL-苹果酸、
柠檬酸等饮料中常用的酸味剂又是它喜爱的碳源,因而常常引起这些制品的霉变。
概述
生活习性
青霉通常在
柑橘属及其他水果上,冷藏的干酪及被它们的孢子污染的其他食物上均可找到,其
分生孢子在土壤内,空气中及腐烂的物质上到处存在。青霉营腐生生活,其营养来源极为广泛,是一类杂食性真菌,可生长在任何含
有机化合物的基质上.
形态
青霉的
营养体为无色或淡色的
菌丝体,菌丝各
细胞之间有横隔膜,细胞内通常为多核。整个菌丝体分为伸入营养基质中吸取营养的基质菌丝和伸向空气中的气生菌丝。在气生菌丝上产生简单的长而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以特殊的对称或不对称的
扫帚状的方式分支,称为帚状枝。分支为多极的分生孢子梗最后产生许多瓶梗,在瓶梗上着生分生孢子链。
分生孢子为球形至卵形,呈绿色,蓝色或黄色,即通常看到的各种青霉菌落特有的颜色.
生活史
自然界中已发现的青霉绝大多数以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即分生孢子萌发为
菌丝体,在气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于在适宜环境中又萌发为菌丝体,以此循环反复.
青霉中有极少数种类行
有性生殖。其过程为:从营养菌丝上产生雄器和产囊体→雄器顶端与产囊体接触处
细胞壁溶解→质配→核配→
减数分裂后(一般推测)形成
子囊。在此过程中,由产囊体周围营养菌丝逐步包围形成子囊果。当
子囊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在适宜环境中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但不同种青霉其性行为变异很大。有些种雄器似乎没有功能,在
原生质体互相接触后,没有发生核的迁移,产囊体内成对的核起源于原来产囊体的核.
分类
青霉属于
曲霉属科(Eurotiaceae).青霉和曲霉都为常见属,二者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孢子梗的排列不同。曲霉的孢子梗是辐射状排列,呈头状. 青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少数种类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许多种青霉能造成
柑橘属,
苹果,梨等水果的腐烂;对工业产品,食品,衣物也造成危害;在生物实验室中,它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空气
相对湿度,可以大大减轻青霉的危害. 但在另一方面,青霉对人类非常重要,在工业上,它可用于生产
柠檬酸,
反丁烯二酸,
葡萄糖酸等
有机酸和酶制剂;非常名贵的娄克馥干酪,丹麦青干酪都是用青霉酿制而成的;最著名的抗生素——
苄青霉素就是从青霉的某些品系中提取而来,它是最早发现,最先提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生素;当前发现的另一重要抗生素——
灰黄霉素,是由灰黄青霉产生的,是抑制诸如脚癣之类的
真菌性皮肤病的最好抗生素.
药用价值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青霉素家族)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青霉素钠、
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
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
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
亚历山大·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苄青霉素,1941年前后英国
牛津大学病理学家
霍华德·弗洛里,弗洛里男爵与生物化学家
恩斯特·柴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共同获得1945年
诺贝尔奖。当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
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
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
细胞壁的合成。
化学本质:盐酸巴氨西林。其化学名为1-乙氧
甲酰乙氧6-〔D(-)-2-
氨基2-
乙酰氨基〕
青霉烷酸盐酸盐。
分子量:384.5
CAS号:61-33-6
EINECS号:200-506-3
InChI编码:InChI=1/C16H18N2O4S/c1-16⑵12(15(21)22)18-13⒇11(14⒅23-16)17-10⒆8-9-6-4-3-5-7-9/h3-7,11-12,14H,8H2,1-2H3,(H,17,19)(H,21,22)/t11-,12+,14-/m1/s1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
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苄青霉素G有
钾盐、
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
高钾血症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下级分类
青霉亚属Penicillium
双轮亚属 Biverticillium, Dierckx
发明
亚历山大·弗莱明(公元1881~1955年),
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
霍华德·弗洛里,弗洛里男爵、
德国生物化学家
恩斯特·柴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苄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莱明名列第4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