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自强(1929年4月26日-2010年8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纺织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47年梅自强考入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1951年本科毕业后前往东北纺织管理局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1953年进入天津大学纺织系进修;1954年前往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得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进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1969年下放到湖北安陆五七棉纺厂劳动;1975年调回北京,在纺织工业部生产司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1978年回到纺织科学研究院担任副院长;1984年担任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1987年调任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1992年当选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负责水蛇麻纺织科技奖评选工作;2010年8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梅自强研制成功四种新型梳棉机(50-60年代);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设备(60-70年代);研制成功条干均匀度仪(80年代);并参与专项调研评估(90年代)。
人物生平
1929年4月26日,梅自强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父亲梅国芳在本地一个中学当体育主任,全力支持子女读书。
1947年9月,进入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学习,在上海解放前夕参加了南通学院的地下党外围组织“通院团契”。1949年1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
1951年6月,从南通学院毕业后,担任“1951年华东区大专院校毕业生赴东北地区工作总队”副总队长,率队奔赴东北,在东北纺织管理局工作,担任生产处技术员。
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送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3年6月,进入天津大学纺织系进修(-1954年4月)。
1954年9月,前往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前苏联纺织专家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拉科夫教授。
1958年6月,完成研究生论文《高产量梳棉机刺部分气流对落棉的影响》,获得了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7月回到中国,进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担任工程师(-1969年3月)。
1969年3月,下放到湖北安陆五七棉纺厂劳动,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党总支书记,在此期间为用好国产成套新设备积累了经验(-1975年5月)。
1975年5月,调回北京,在纺织工业部生产司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担任工程师、副处长(-1982年10月)。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纺织科学研究院恢复重建,梅自强回到纺织科学研究院担任副院长。
1984年,担任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1987年2月),在他的任期内,研究院的实验设施建设得到恢复和完善,明确提出了把研究院建设成为纺织工业科研队伍中的国家队的目标。
1983年3月,前往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机关党政干部进修班学习(-1983年7月)。
1987年10月,纺织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梅自强调任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1990年,由他牵头组织研制成功的纱线条干均匀度测试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1月,当选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纺织工程)。
1997年,香港桑麻基金会委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评选桑麻纺织科技奖,梅自强负责评选工作。
2010年8月19日,梅自强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20世纪50-60年代,梅自强和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四种新型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国产梳棉机的主要机型之一。60-70年代为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设备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棉纺生产上水平活动,使占当时全国生产能力三分之一的大批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水平。80年代牵头组织研制成功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年代初参与引进技术国产化"重中之重"专项的调研评估论证,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加快纺织装备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 高产梳棉机
1954-1958年,梅自强在苏联拉科夫教授指导下研究高速梳理,重点研究了刺辊梳理棉层时纤维和杂质的分离过程和机理,提出了改善刺辊除杂作用、控制刺辊落棉的建议,研究了高速梳理时梳棉机主要部件间气流对纤维分梳转移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和控制纤维转移的建议。梅自强的研究结果在苏联和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编写出版了《苏联高产量梳棉机》一书。
1958年梅自强回国时,正值“大跃进”高潮,高速纺纱试验席卷全国。纺织工业部组织了工作组,梅自强作为纺织科学研究院梳棉组组长、工作组主要负责人,和研究院、青岛纺机厂、山东纺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一起,在青岛国棉四厂开展高产梳棉机的研究。在部、院领导重视和亲自参与下,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使用各方面人员齐心协力,日夜奋战,新设计的1181E型梳棉机于1959年6月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鉴定,并批量投入生产。其样机参加了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该机鉴定后,部领导决定在青岛国棉五厂、山东潍坊棉纺厂、河南华新棉纺厂大面积生产试验。梅自强针对大面积生产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手抓改进提高,研究自动吸尘、故障自动停车、大卷装和自动换筒等措施,并于1961年5月在青岛国棉五厂召开了梳棉机三自动经验交流座谈会;另一手抓工艺试验,深入研究梳棉机高速高产的规律。1961年,在设计制造方面做了多项改进并加装了自动吸尘系统的20台样机,改到上海国棉一厂继续生产试验,1963年末和1964年初先后进行了机械鉴定和工艺鉴定,肯定了高产方向和主要措施,明确了存在的问题。1964年2月,工作组向纺织部领导汇报了在上海的试验情况,决定设计制造新样机。1965年9月,采用四辊轴剥棉的两台A185型梳棉机在上海国棉一厂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台时产量从原来的5公斤提高到15公斤。1966年5月,经再度改进后的A186型高产梳棉机青岛国棉五厂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台时产量达到25公斤。
1958-1966年,高产梳棉机的研究从小试、中试到大面积生产试验,试验工作从青岛市扩展到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上海市又回到青岛,三次大幅度修改设计,三次制造新样机,终于使国产梳棉机的台时产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棉纺厂万锭细纱配用梳棉机由48-50台减少到16-18台,大幅度节省了投资和用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结合这几年高产梳棉机的试验研究工作,梅自强和课题组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高产梳棉机上的各项新技术措施在老机改造中也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1958-1969年,梅自强在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梳棉机研究,历时8年,先后研制了4个型号的高产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产梳棉机的主要机型。
• 研制成套新设备
1964年,纺织工业部在上海成立新型棉纺织、印染、手钩设备选型、设计、试制、鉴定工作组,集中全国力量研制国产成套新设备。1965年初,纺织工业部决定建设5万纱锭、1500台织布机的棉纺织样板厂。为此,国产第二代A字系列棉纺新设备于1966年6月安装在研究院棉纺实验工场。梅自强受命负责棉纺新设备的一条龙生产试验,为建设三门峡市会兴棉纺样板厂以及为天津市河北省承担的援外工程做准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研究院领导相继靠边,试验工作难以开展。梅自强千方百计,从天津和石家庄市请来援外工程技术人员,又从会兴棉纺厂借来一批工人,才完成了一条龙生产试验,积累了一套工艺数据,并提出了设备改进意见。由于援外工程急需这套设备,1968年10月,梅自强又奉命和部机械局杨炳勋、马德邦组成三人小组,召集了这套设备各主机厂的技术人员同去会兴棉纺厂做扩大生产试验,进一步考验设备性能,以尽量减少援外工程的困难和失误。
会兴棉纺厂的扩大生产试验同样是在无政府主义泛滥、领导指挥失灵的情况下进行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梅自强还是尽心尽力克服困难,完成了试验任务,为这套设备积累了工艺质量、适纺品种以及维修保养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对各织布机厂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设计、提高加工制造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1969年3月,梅自强率领研究院第一批下放干部去湖北安陆五七棉纺厂,该厂4万纱锭采用的就是国产第二代新设备。梅自强等曾经参与过这套设备的试验研究,对安装、调试、试生产都是驾轻就熟,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了这套设备的设计水平,并且培训了工人,建立了工艺质量、运转操作、设备维修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还对这套设备做了许多改进,为用好、管好国产棉纺新设备积累了经验。当时全国各地陆续兴建的一大批新厂都采用这套设备,由于种种原因生产水平、产品质量都比较低,设备故障多。这些厂纷纷派人去安陆市参观、学习,从而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
1975年5月,梅自强调回北京,参与组织领导轻工业部纺织工业局在全国新建棉纺厂推广安陆经验的活动,分期分批办学习班,开展棉纺生产“3850上水平”活动,帮助各地企业努力达到部定一档水平:棉纱折20英支千锭时产量38公斤以上,细纱千锭时断头50根以下,棉纱一等一级品率96%以上,件纱用棉量193.5公斤以下。自1978-1980年,重点帮助了约占当时全国棉纺生产能力1/3、合计556万纱锭的122个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增产的棉纱约相当于新建50万锭生产能力,为完成全国棉纱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
• 干均匀度测试仪
1981年10月,在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召开的电子清纱器使用经验交流会上,梅自强建议陕西长岭机器厂发挥军工企业在人才、技术、开发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优势,研制条干均匀度测试仪,解决纺纱厂急需的条干仪却只能依赖进口的问题。长岭机器厂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多次和梅自强商讨研制计划。1982年10月,梅自强调研究院工作后,经酝酿协商,牵头组织研究院和长岭机器厂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国产条干仪替代进口。长岭机器厂还聘梅自强为该厂“高精度纺织电子仪器研制生产基地”的总技术顾问。国产条干均匀度仪的研制列入了纺织工业部“六五”攻关新产品试制计划,并于1984年7月审查通过了总体设计方案,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为保证国产条干仪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乌斯特条干仪的水平,梅自强曾先后三次去长岭厂对总体设计方案做了改进。经过三年努力,国产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6年11月通过了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总公司和电子部雷达局联合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条干仪测试精度、稳定性和一致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自动化程度较高,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YG131型条干均匀度测试仪于1988年获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建言献策
1987年,梅自强率中国纺织工业代表团去巴黎参观第10届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发现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上的差距在继续拉大。他大声疾呼:要下决心抓紧时机急起直追,把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搞上去。他广泛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发表了《国外棉纺织技术发展趋向和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一文,提出了“棉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对策”的建议,指出: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应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发展清梳联合机、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为重点,集中力量,把棉纺织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搞上去。对现有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他提出:“应该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所谓有重点,就是首先安排出口产品基地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这些企业纺织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所谓分层次,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纺织企业应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
鉴于自动络筒机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针对中国自动络筒机的研制工作几起几落、难以过关的情况,他提出了“关于加快中国络筒技术改造的建议”,并且发表了“国外络筒技术发展趋向和中国络筒机的技术改造”一文,对自动络筒机和1332型络筒机的用工、工费成本、能耗、电费支出、回丝损耗等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1992年,纺织工业部组成了自动络筒机项目专家评估组,由梅自强任组长。评估组提出了“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总体方案”的评估论证,为引进技术国产化提供了决策依据。
1990年,梅自强去新疆考察,了解到新疆发展棉花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提出了“关于大力支持新疆加快发展棉花生产的建议”。建议“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新疆加快棉花生产发展,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稳定的棉花生产和供应基地”。他还提出调整全国棉花种植地区布局和加快棉花生产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纺织工业经过压锭重组,进入了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新时期。梅自强又及时提出了“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棉纺织工业的建议”和“关于全面考核国产棉纺新设备技术经济性能和总结使用管理经验的建议”,以适应棉纺织行业大面积技术改造,帮助企业用好新一代国产棉纺新设备。
• 学术活动
1988年以来,梅自强和纺织工程学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过多次大型学术活动。如1990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术年会,为制定纺织工业“八五”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同年4月还在深圳组织召开了国际涂料应用学术讨论会。1999年11月,梅自强征得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和环境工程学部及国家纺织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和中国科协的支持,在北京召开了“二十一世纪青年论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学术讨论会”,收到论文60余篇,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
梅自强还多次率团出访和参与组织来访学术交流活动。1988年4月,他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访问波兰,并参加罗兹第六届国际纺织学术会议。1989年10月,梅自强率团去日本参观大坂第四届国际织布机展览期间,首次和台湾纺织工程学会取得了联系,1990年2月台湾纺织教授大陆旅游探亲访问团应邀来大陆访问,并在相隔几十年后在大陆首次介绍台湾纺织工业情况,引起各方面极大兴趣。1992年8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海峡两岸纺织学术研讨会,交流了海峡两岸纺织界学术、科技、生产、贸易情况,为加强海峡两岸合作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1996年10月,梅自强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去日本大坂参观“’96国际高技术纺织品展览”,并访问有关企业。2001年10月,梅自强还应香港理工大学的邀请,去香港参加了“杰出中国访问学人计划”颁奖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梅自强还曾先后率团去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朝鲜等地访问,了解各地纺织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 主要论著
1992年11月,按照中国科协的部署,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成立纺织卷编委会,梅自强任编委会主任。经过三年多努力,纺织卷第1卷于1996年3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梅自强还牵头组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对中国纺织工业各行业的现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国际纺织科技发展趋向、我们的差距、中国纺织各行业科技发展方向及对策等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编写出版了《纺织工业“八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九五”纺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受到各地有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出版著作
期刊&会议论文
梅自强。试论刺毛辊与漏底间气流的运动、作用和调节[J].纺织通报,1958(6).
梅自强。刺毛辊罩盖部分气流的测定、调节和对后落棉的影响[J].纺织通报,1959(6)
梅自强。刺辊锯齿作用力分析[J].纺织技术,1963(10)
梅自强,费青。高速刺辊的分梳作用[J].纺织技术,1964(11)
梅自强。采用金属锯条是挖掘梳棉机生产潜力的技术方向[J].中国纺织,1965(3)
梅自强,费青。梳棉机速度、产量与分梳作用的关系[J].纺织技术,1965(3)
梅自强,王至薰,黄孝诚等。梳棉机气流除尘设备的研究与应用[J].纺织技术,1965(4,5)
梅自强。对棉纺织工业现代化的几点看法[J].棉纺织技术,1979
梅自强。从ITMA’87看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中国纺织,1988(2)
梅自强。再论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中国纺织,1990(4)
梅自强。国外络筒技术发展趋向和中原地区络筒机的技术改造[J].棉纺织技术,1991(7)
梅自强。大陆纺织工业概况和2000年展望[J].台湾棉纺会讯,1992,79
梅自强。努力提高捻接器制造质量积极推进1332型络筒机改造[J].棉纺织技术,1996(5)
梅自强。抓住机遇调整结构振兴纺织工业[J].棉纺织技术,1999(1)
梅自强.WTO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结构调整[J].棉纺织技术,2003(1)
梅自强。论梳棉机刺毛辊除尘刀部分气流的作用及其对落物的影响[C]..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58
梅自强。关于纤维自刺辊向锡林转移的原因及二者的速比问题[C]..中原地区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62
梅自强。国外棉纺织技术发展趋向和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C]..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89
梅自强。台湾纺织工业与科技[C]..国家科委台湾事务办公室主编台湾科技要览,1992
人才培养
梅自强建立健全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下属学组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发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总结交流生产技术经验,推动纺织工业技术进步。梅自强多年来带领棉纺织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清梳联合机、金属针布、胶辊胶圈、空气捻接器和1332型络筒机技术改造等学术交流活动,都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工厂、生产厂和有关科研人员的欢迎。
2010年,在东华大学培养博士生赵博的论文《纺粘非织造气流牵伸工艺理论研究》通过答辩。
荣誉表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