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1767),西和大饥荒,知县邱大英请求上司减集仓粮赈济。
乾隆三十九年(1774),县知事邱大英与任尚蕙编的《
西和县志》成书,全书四卷。
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西和知县邱大英、
胡兆龙调任径州、
宕州知事,因参与监粮冒娠案,由
爱新觉罗·弘历亲自主持,经一年多的审理,牵扯
甘肃省及府、州、县各级官员113人,追回赃银281余万两,甘肃省布政使王宜望等56人被处斩,46人被流放或革职。其中被杀的有邱大英,判刑有的胡兆龙。
初到任时,就到四乡察看,深感西和地瘩民贫,“即有振兴厚意”。三十六年 (l 771)西和大早,民不聊生。邱大英用自己的傣银买粮煮粥,以娠饥民。又向上级请示,将国库粮食,减价案给饥民,使一些濒临死亡的民众。得以苟活。邱大英非常重视义学 (免费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发挥民众的力量兴建学校,振兴教育事业。对一些有才之士,他以自己的律银,资助他们上省应试。
西和县举人任尚蕙,能中
进士与邱大英的推荐资助是分不开的。西和民俗,崇尚巫神,对夭亡之人,不予埋葬,抛置沟壑,’任狼吃鸟啄,残不忍睹。邱大英往任,见此情状,出示《禁不掩埋,告示,以劝谕乡民掩埋疡骨,禁令巫师不得邪说。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邱大英在西和任职多年,深知西和经济凋蔽,实因地处偏僻,商业不够发展所致,他以“轻税薄赋”招徕商旅,使西和商品得以交流,改变了西和经济闭塞的现状。“货财数年,百废俱兴”。
乾隆三十九年 (1774),他倡导筹集款项,编纂《
西和县志》。仅用一年时间,“搜罗遗稿,博采遗事”,编成了四卷《西和县志》,自捐傣银,刊印成书。也就在这一年,乾隆旨批
甘肃省捐监生1.9万余名,收各色粮82.75万余石。乾隆本意,对所收捐生的粮食,“为备荒娠恤之用”。不料甘肃布政使
王亶望伙同省、州、县贪官,捏造灾情营私舞弊,以救灾钱粮肥身利己。乾隆查清此案,拟定侵冒努银 (国库银)二万两以上者,立即正法,邱大英 (已播升为径州
知州)也在此列。于
乾隆四十七年 (1782)伏刑。
附灵原序云:
西和县达激地也,介于秦陇之间,历代废兴,兵戎扰攘。
蜀汉武侯,恢复汉柞,营于
祁山东西。晋世氏酋杨氏,窃据仇池,刘赵符秦攻之,迄无宁日。唐天宝中,沦陷
吐蕃。
南宋渡后,疮痰金虏。迫前明之季,亦赏寇盗窃发。史册所载,难于缕述。我国家休养生熙累洽之徐,士勤于学,农勤于耕,起凋敝之影色,双而为熙眸富庶,今乐土安居,虽
洛阳市风物无以过也。余于丁亥岁来往是邑,观其俗尚,吏朴而谨,民醇而义,有急公奉上之忱,无浇漓岔争之习。论庭春永,花发莺鸣,惟日与琴书为友,而吏民亦谅余之拙,共相安于和风甘雨中,几同官隐焉。问赏劝耕视获,周览山川,见控桐高峙,汉水长流。为问前贤遗迹,而田夫野老指点,若信若疑,因以邑志,原无成书可考,用是瞿然访之,邑人士有出前令蓝君志稿一编相览者。余阅之,见其廖廖数纸,体裁草创,纪载简略,并后之添鼓绩采,更多附会讹诈,爱为悉心纂订。建置沿革,忠孝节义,则稽之史传;舆图疆域,城守堡寨,则蹬之近令。山川、名胜、古迹、寺庙采而博之,风俗、物产、询而志之;至于祀典、学校、丁摇、田赋一遵现在准则,无敢或异近代。节孝、隐逸定以乡评允协,记录唯真,诗文咏叹,以永其情。凡三阅,月而稿成,按编次,付诸
梨枣。咙乎 ! 邑志记载之书也,考信于今,傅于奕祀;使后之览者。兴起而观法之。
西和县以隘扼之区,古今兴废,城廓人民,历世沧桑,不知凡几。故有前代闻人碑墓依然,访其后裔无有者,况百尺丰隆,作人柱下石者哉 ! 余承之兹土,往再流光,倏忽七载非敢矜。稽古之今,文词之雅,而简编荒略之际,使前古近代,一二幽潜,不至连会远流,随风湮没,为余志愿也。夫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