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
奇经八脉是有联系的。
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其所著的《
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另外,高武的《
针灸聚英》、
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
吴昆的《
针方六集》及
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
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八穴中每一个
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
脏腑、
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