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学潮
黄埔学潮
黄埔学潮事件,发生在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炮校的黄埔十四期师生因与校方政治矛盾,引发了闹学潮事件。
事件经过是激进抗战与反共的两派对立学员争辩激烈,学校发现了学员进步书籍,采取禁书措施,逮捕了莽大龄等14名学生,引发学员罢课,学员占领了电台,学校政治部与特务、宪兵团封锁学校,,同时,引起新闻界震动。
事件最终结果是蒋介石下令白崇禧陈诚何应钦邹作华等调查此事,并面见两名学生代表,被推荐的学生代表郑新潮据理以争,强谏抗战,经共党和社会各界多方努力,被捕学员获释,学潮获胜,事态平息。
黄埔学潮的背景
1937年,中国国民党陆军高级炮兵学校校址在南京市。由于蒋介石提出“攘外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节节进逼。上海市“八・一三”战争后,吴淞江失守,学校怕出危险,才不得不由南京迁址,先迁入湖南零陵(当时叫永州市),后又迁至广西桂林、柳州市,最后迁到贵州都匀。蒋介石兼校长,教育长是邹作华,教育处长金镜清,总队长王和华。
在沿途行军中,黄埔区同学们看到中国国民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互相议论着心中充满的悲愤。当时,在朦胧的意识中,同学们想到的是将来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革命之路到底如何走,大家也都是芒然不知所措。
黄埔学潮的起因
在炮校迁往贵州都匀途中路过桂林市和柳州时,郑新潮等几个东北籍学员买了不少革命书籍,其中,有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学员们都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些书还偷偷互相传阅,对不懂的地方,经常讨论,这些书籍对学员们影响很深。为了使更多的同学看到这些书,连队里还组织了一个小型“抗建图书馆”,动员同学们把自己买到的各种进步书籍,送交图书馆作为“抗建图书馆”的书籍,互相传阅,通过秘密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各自谈论对时局的看法和一些革命理论的探求。
1939年3月,学校加紧整训上课,学习十分紧张。讲课的老师大都是约瑟夫·斯大林派来的苏联教官团的人,有十几名教练官。主要学习各种大炮布局操作等。如格兰姆法、图解法等。
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陈诚下令禁书,学校“三青团”的活动也十分猖.对学生思想控制的很严,这时学员们与反动学校当局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黄埔学潮的经过
1939年6月间,郑新潮的好友、东北籍蒙古族学生莽大龄(36岁),去重庆市取《同学录》回来后,有的人说他和共产党人有接触往来,还有的说周恩来许给他一个少将军衔,这种谣言传得很盛。结果,被学校政治部主任伍中定听到了,他就下令将莽大龄等十四名学生抓了起来。那天,炮校突然紧急集合,戒备森然。莽大令等14人被叫出,收缴了身上的所有东西以后,立即被分散关押于附近的农村中。莽与他的好友吴植楷则被单独关押于远处的村中。
当时如临大敌,形势非常紧张、严峻。后来才知道,他们被认为是共产党,“阴谋在军队中组织叛乱”,由于校方和特务认为事态非常严重、紧急,所以采取了紧急逮捕措施。针对此况,郑新潮就组织了一些学生,特别是东北籍学生,强烈向伍中定要人,伍坚决不给。学员们一气之下,就把伍中定扣押起来,还把学校电台进行封锁。这样一直闹了五、六天,双方僵持不下。
有一天晚上,郑新潮到校外联系同学,回来时,走到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学校派出警卫向郑新潮开枪,郑新潮急忙爬伏在土坎下,由于天黑,才没被打死。
学潮震动社会上层
黄埔学潮受到新闻媒介的震动,社会各界纷纷报道,事情越闹越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也知道了此事,蒋介石就指使何应钦处理这一事件。何从重庆市打电报到贵州都匀,指定双方有关人员选出代表去重庆解决问题。郑新潮与王其钢两名同学被推选为学生代表,他们找到炮校教育长邹作华,争取他的同情,身为东北籍的邹作华表示诚愿相助,并带着郑新潮等两名学生代表到达“陪都”重庆。
他们到重庆后,住在南京饭店。在等待接见的期间,郑新潮把莽大龄同学写给宋美龄的信,交给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唐武,由唐武的夫人把信转交给了宋美龄。在重庆期间,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接见了两名学生代表说:“我有个同乡,参加了共产党,后来叫我们抓住了,不得不枪毙,我想救他也不好出面相救”。很请楚他讲这番话,言外之意,是不让学生们看进步书籍,不要跟共产党走,要参加了共产党,连他何部长也救不了,以此来告诫和威胁学生们。以后.白崇禧陈诚也接见了两名学生代表。他们询问了一些炮校的情况后鼓励学生们要学好军事、学好大炮,报效国家。
面见蒋介石,强谏抗战
1937年7月初的一天,在重庆曾家岩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接见了郑新潮和王其钢两名学生代表,他摆手示意请坐下后,郑新潮首先简要地向蒋介石校长汇报了黄埔学潮的经过。随后蒋介石操着浙江奉化口音,拉着长声慢条斯理地说:“诸生,我中正一贯爱护青年。�,你们的情况我知道了。回校后,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当郑新潮还想说几句,蒋介石把手摆了摆说:“�,�,回去吧,回去好好读书。”因蒋介石兼任炮校校长,他一向重视黄埔军校学生,所以黄埔军校闹学潮,他总是亲自过问。最终黄埔区学潮,以黄埔学生胜利而结束,莽大龄等十四名同学无罪释放,伍中定扣押不久也被放出。此后,学生们自由读书、讨论等政治环境也宽松多了。
1942年蒋介石曾到贵州都匀黄埔高级炮校,下车后,他默默视察了军校,心中的“黄埔学潮”阴云依然未散。
黄埔学潮是爱国行动
在贵州都匀黄埔闹学潮的情况,共产党也早巳知道了,东北抗日教亡总会(共产党组织)负责人于毅夫、高崇民、阎宝航等人将黄埔闹学潮的情况专门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同志很关注黄埔学潮的发展,并说黄埔学潮是一次震撼蒋介石嫡系的爱国行动。周恩来大力支持黄埔学潮,还暗中做了许多工作(这是以后高崇民同志对郑新潮透露的)。
在重庆期间,黄埔学潮的学生找过几次“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同志。高崇民对郑新潮说:“延安市好,毛主席好,到延安去吧。”以后在于毅夫、高崇民等同志的精心安排下,郑新潮带着刘塞、鲁齐、尹洪、赵天平、谢国元等六名经过学潮的炮校同学,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受到毛主席和朱德、贺龙、习仲勋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并评价黄埔学潮是爱国主义行动。
黄埔学潮的历史评价
黄埔学潮是抗战时期在外敌入侵压力下引发的政治矛盾斗争,是学员们纯朴、自发的一次爱国举动。几千名学员参加的黄埔学潮,是中国军校历史上首次震撼的集体暴动事件,不仅引起社会媒体的震动,也令国共两党和社会上层感到震惊,有人欢喜有人怨。黄埔学潮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两种分化的抗战思潮,触动了政治核心利益,受到中外军界关注,点燃了中国军人加强抗战的信心和激情。
黄埔学潮的深远影响
黄埔学潮虽然早已经过去了,但它的历史意义和爱国作用却为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
1. 延伸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
2. 解放战争中两军对垒,同窗回忆黄埔学潮,对投诚起义产生的影响;
3. 对1982年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起到促成和因素;
4. 海峡两岸促进祖国统一产生的爱国影响;
5 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区精神,对后代人传承黄埔爱国精神的典范教育;
6 对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研究和工作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黄埔学潮中主要人物
东北籍邹作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炮校,教育长(留日炮兵)。同情黄埔学潮学生,具有激进的抗战心愿。1948年,陆军上将军衔。解放前夕赴台湾省。1973年11月7日病逝于台北市。终年79岁。
军校校方代表:伍中定,校政治部主任,带领特务和宪兵镇压黄埔学潮。本应请功悬赏,却弄巧成拙,受到上级的斥责。黄埔区4期步科,抗战胜利后任湖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国防部政工局少将部员,1951年在成都被俘,1967年在监狱看押病逝。
东北籍莽大龄:事件导火索,因其与14名同学被关押,引发黄埔学潮。解放前在国统区谋职、任教,解放后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文革中遭迫害,溺亡,终年67岁。1978年平反。
东北籍王其钢:黄埔学潮中学生推举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毕业后去向不明,(据悉赴山东省因病英年早逝)。
东北籍郑新潮:黄埔学潮中学生推举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面见蒋介石直接表述黄埔学潮学生意愿的代言人,并结合国共及社会媒体的综合力量,想方设法积极解救被押14名学生,是黄埔学潮中核心人物。郑新潮毕业后带领黄埔学生到延安市,在毛泽东和朱德接见时大胆提出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的建议,并参 加了延安黄埔同学会的筹建,抗战结束后,延安黄埔同学会不解自散。1979年郑新潮又撰写《成立中国黄埔同学会建议书》分别面谈面交徐向前、聂荣臻、胡耀邦、郭化若、高存信(高崇民子)等20多位黄埔校友及延安老领导,1982年邓小平采纳了建议,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郑新潮被列入河北(石家庄市)黄埔同学会会员,并令其子在石家庄黄埔同学会工作,成为父子两代人跨越两个时代共同传承黄埔精神的典范。
郑新潮在黄埔学潮中怀疑他是共产党,到延安市后,42年“整风运动”中怀疑他是中国国民党派来的人。郑新潮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和每次“运动”的考验,证实他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祖国建设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党派人士,文革后平反,病逝后葬于佬家辽新民市东蛇山,终年73岁。
参考资料
黄埔学潮.中国知网.2020-08-31
目录
概述
黄埔学潮的背景
黄埔学潮的起因
黄埔学潮的经过
学潮震动社会上层
面见蒋介石,强谏抗战
黄埔学潮是爱国行动
黄埔学潮的历史评价
黄埔学潮的深远影响
黄埔学潮中主要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