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镇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下辖镇
巴丹吉林镇,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善右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原名额肯呼都格镇,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巴丹吉林镇已成为集工业、农业、交通、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
历史沿革
巴丹吉林镇原名额肯呼都格镇,额肯呼都格原为巴音温都尔苏木的一个嘎查
1965年,旗人民政府由呼和达布苏迁居到此。
1979年,正式建立额肯呼都格镇。
1999年9月,巴音温都尔苏木与额肯呼都格镇合并。
2005年7月,额日布盖苏木划归额肯呼都格镇。
2011年5月24日,更名巴丹吉林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巴丹吉林镇下辖5个社区、7个行政村:阳光、长山、泰隆、团结满达,阿日毛道嘎、乌兰塔塔拉、敖伦布拉格、沙布日台、苏布日格、额肯呼都格、巴音博日格。
截至2020年6月,巴丹吉林镇下辖5个社区、3个行政村:阳光社区、长山社区、泰隆社区、团结社区、满达社区,额肯呼都格村、巴音博日格村、阿日毛道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丹吉林镇地处阿拉善右旗西南部,东邻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连永昌县山丹县,西邻阿拉腾朝格苏木,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行政区域面积664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巴丹吉林镇地处内蒙古高原阿拉善盟台地的阿拉善槽背斜及巴彦浩槽背斜部位上。地势东高西低。
气候特征
巴丹吉林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寒暑剧变,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燥多风,俗有“十年九旱”之说。冬季漫长寒冷;夏季酷热,降雨集中;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明显。多年平均气温8.4℃。1月平均气温-8.6℃;7月平均气温23.7℃。
简介
2011年5月24日,根据内政字[2011]143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更名为巴丹吉林镇的批复》,阿盟阿右旗旗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被批复更名为巴丹吉林镇。
废止的旧地名“额肯呼都格”系蒙古语,意为“上井子”或“第一个井”。1961年5月25日,阿右旗正式成立,党政机关驻呼和达布苏(今雅布赖盐化公司旧址);1965年9月,阿右旗将旗府所在地迁至额肯呼都格;1979年11月,额肯呼都格镇成立,旗府所在地地名由此沿用至今。“巴丹吉林市”系蒙古语,“巴丹”是由巴岱(人名)演变而来,“吉林”(吉仁音译)是数词,即六十。几百年前,有一名叫巴岱的牧民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沙山旁,历尽艰辛在这片沙漠中发现六十个大小不一的海子,后人为纪念他故称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其中71%的面积在阿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是阿右旗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而由于旗府所在地地名与景点名称不一致,致使独特的自然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品牌宣传作用,中心城镇游客量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额肯呼都格镇被批复更名为巴丹吉林沙漠镇,将进一步体现地名的地方旅游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巴丹吉林旅游品牌效应,打造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名镇,促进地方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共赢。
概况
阿拉善右旗辖镇。为旗政府驻地,全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位于旗境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01°30′-102°05′,北纬38°46′-39°15′,距盟行署347.5千米,东邻甘肃省民勤县永昌县。总面积6859平方千米,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0.53万户、1.6万人。辖5个社区、3个嘎查巴丹吉林沙漠是天然的旅游胜地,有碧湖、鸣沙等景点。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巴丹吉林镇境内矿产品种有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锰、钛等3种矿藏。其中铁矿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代表的是嘎顺塔塔铁矿,矿体分布于南、北两个矿带,共有24个矿体、有色金属主要包括有铜、、铅锌、钒4种矿藏、贵重金属及稀有金属主要包括金、铂、金红石、4种矿藏,特种非金属主要包括冰州石、水晶石、玛瑙3种矿藏,一般非金属主要包括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硅石萤石、石墨等矿藏。其中石墨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是档巴井中型石墨矿床。含矿层长3.1千米,宽100—500米。19个矿体,分为两个含矿层。平均品位9.82%。境内能源矿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其中煤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是长山子东小型煤矿床,该矿床位于巴丹吉林镇境内,为侏罗统长焰煤。含煤9—13层,可采6层。工业储量664.8万吨,远景储量3517万吨。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巴丹吉林镇总人口1402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432人,城镇化率89.52%。总人口中,男性7248人,占51.7%;女性6772人,占48.3%;14岁以下1944人,占13.87%;15—64岁11704人,占83.48%;65岁以上的372人,占2.65%。总2011年,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4.14‰,人口自然增长率2.3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人。
2017年末,巴丹吉林镇常住人口15045人。
截至2018年末,巴丹吉林镇户籍人口12361人。
民族
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0922人,占77.91%;有蒙古、回、满等8个少数民族,共3098人,占22.1%。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达302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52%。
经济
综述
2011年,巴丹吉林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24元,同比增长17%。
2018年,巴丹吉林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0个。
第一产业
巴丹吉林镇畜牧业以饲养羊、骆驼为主。2011年,羊年末存栏37617只,骆驼年末存栏2324只;畜牧业总产值3337万元。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名由来
“巴丹吉林市”系蒙古语,“巴丹”是由巴岱(人名)演变而来,“吉林”(吉仁音译)是数词,即“六十”。几百年前,有一名叫巴岱的牧民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沙山旁,发现60个大小不一的海子,后人为纪念他故称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镇因辖区内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而得名。
交通
综述
巴丹吉林镇境内有省道S228经过。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巴丹吉林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1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职人员48人,剧院1座,座位298个,年演出30场次,观众达12000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4.2平方米。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巴丹吉林镇“心连心”戏剧团。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长调奈尔等,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通
综述
社会
文化事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