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厂女工》讲述的是一位性格内向在火柴盒厂工作的少女伊利丝,每日都机械地在线上工作,父母对她十分冷漠,身边也没有朋友来关心她。后来她在酒吧与一位男子发生关系后怀孕,但被他无情抛弃,更被母亲驱出家门。绝望中,伊利丝买来老鼠药,将与她发生关系的男人、以及父母一干人等全部毒死,最后她在凄冷的街头被警察捉走。
考里斯马基最深沉悲情之作,是其触及
芬兰社会现实的“
赫尔辛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电影以低沉死寂的氛围来营造这个孤独恐怖的故事,用赫尔辛基的荒芜凄冷来衬托现代社会中不断疏冷的人心。在片中,导演还利用电视新闻的片段来反衬少女内心的孤寂,以及她亲情、爱情的流失,一股冰冷的绝望感渗透于整部电影之中。
考里斯马基式残酷幽默的高峰示范作,将悲情、惊悚、残忍、喜剧共冶一炉。故事原来是
安徒生的纯真童话,落到怪杰导演手中即成为由怜悯而起、却以心狠手辣而又荒诞绝伦的奇情告终。
火柴厂女工过着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影片一开始是长达3分多钟的制造火柴的工艺流程,机器的轰鸣和机械的碰撞的尖锐声响让观众感受工业社会的冰凉和无情。然后是女工艾丽丝下班回家、购物、吃饭,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令人窒息的沉默。影片的基调是压抑和绝望的,而电视里的画面则充满着这个世界的不安和动荡。通过这一系列枯燥无味的工作镜头,导演让沉闷的气息自始至终笼罩在影片里。这种绝望使得主人公的渐变成为必然,视觉上偏蓝灰的冷色调更增加了疏离感,工业化时代人的被异化和由此造成的后果,这部影片除了内心独白外对话极少,观众在这种氛围里感受着主人公环境氛围的压抑和自己的失落。
摇滚和
乙醇成为她逃避父母的粗暴和代沟唯一的方法,对一个成长的女孩而言感情的无依无靠导致的失衡是可怕的。后来艾丽丝心血来潮买了套靓裙踏进酒吧,一生由此改变。遇着的是心上人也是碎心人,她惟一的选择是当复仇女神。
电影里有许多表现隐喻性的画面,桌子两边的各怀心事的人,父母送她的生日礼物一本探险小说显然是将她当成了孩子。艾丽丝去找情人解决问题时玻璃幕墙里的隔阂和窗外的水波的涟漪形成了境遇的对照。内心的波动和现实的孤寂让她承担过多的压力。在家庭得不到温暖,想倾诉却没有合适的对象,她就像片子里的花朵逃避不了花儿谢了的命运,这个隐喻延伸到她必然的结局。所有破败的场景都是都将连接着她的归路。
影片的叙事十分简洁,交代细节点到为止让观众自己去思想和填充。艾丽丝的境遇是许多底层大众的生活,她们最卑微的梦想往往为冰凉的尘世挤兑,导演以一件新衣服而引起的波折来反映人际关系的冷暖,继父的粗暴为她此后寻求温暖的一夜情留下了伏笔,电影简洁与否往往可以看到导演叙事的能力和把控。虽然女主角的做法是极端的,然而,也是值得同情的。她渴望爱情却只是被人当成应招,她如飞蛾扑火一样相信爱情,可是,现实无情告诉她一无所有,导演把握住了绝望者的心理,所以让此后一系列的谋杀变得异常冰凉,同时,这些谋杀是有道德基础的,负心的男人、图谋不轨的男子、粗暴的长辈他们为他们的言行付出了代价。
在这部影片选择火柴厂作为背景是有所指的,火柴燃烧自己却无法逃避毁灭的命运,它是芸芸众生的象征,就像女主角不起眼的寻常里有着必然的归宿。电影没有一点欢愉的气息,工厂的压抑、家的严厉和男人的猥琐都让她感到窒息,量的积累终于达到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着它必然,这部深入剖析当代境遇的电影留给我们的将比电影多得多。女主角脸无血色的演出令人印象难忘,充份配合全片荒芜空旷的沧桑,同时反映时代的空白与人生的孤独。奇诡是如此沉重的命题中,却处处弥漫著淡然的幽默与神来之笔,似乎也只能说是对付荒谬世情的一种态度。考里斯马基只此一家的黑色幽默,在此片表露无遗。影片问世后先后获得柏林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奖,人道精神奖、芬兰国家电影奖最佳导演,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