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
一种文化习俗
熬鹰是游牧民族训鹰文化步骤之一(驯鹰有五个步骤,打鹰、熬鹰、养鹰、驯鹰、放鹰),用皮套将鹰的眼睛罩住,不让它睡觉,夜晚,人要守在鹰旁,惊扰它的睡意。流行于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
熬鹰是训鹰其中一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契丹人的遗风。早在十世纪初叶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时期,在朝廷里就设有专事鹰猎的部门。
根据《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介绍,鹰类、隼科(所有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个人饲养猛禽是违法行为。而柯尔克孜族的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被称为“猎鹰之乡”。驯鹰习俗是柯尔克孜族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习俗,阿合奇县如今已成立“猎鹰协会”,负责开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驯鹰习俗)实地操作培训。
历史沿革
达斡尔族
达斡尔人从事鹰猎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是承袭了其祖先契丹人的遗风。早在十世纪初叶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时期,不但乡间盛行着放鹰的习惯,就是在朝廷里也曾设有专事鹰猎的部门。
鹰猎,是达斡尔族猎手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使用的一种狩猎方法,猎鹰成为他们的有力助手,获得了“飞行猎人”的美称,给他们带来了丰硕的野味。另一方面,鹰猎活动也反映了达斡尔人善于认识自然,善于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优秀素质。正因为如此,鹰猎至今没有失去其经济意义,并且作为达斡尔族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流传下来了。
满族
满族是以射猎为生的民族,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从天宝时期就开始驯化猎鹰,用来帮助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俗称“放鹰”。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被称为“猎鹰之乡”。驯鹰习俗是柯尔克孜族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习俗。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可以养活一家人。柯尔克孜族人世代与鹰为伴,放牧为生。
驯鹰有五个步骤,打鹰、熬鹰、养鹰、驯鹰、放鹰。柯尔克孜族人一般将一只鹰人工驯养5—7年,而后放归大自然,让其繁衍后代。在2023年,阿合奇县的100多户牧民几乎都会驯鹰捕猎。为了传承这一传统的技艺,当地政府积极组织猎隼的驯养,并登记造册,给予补助扶持。
虽然柯尔克孜族已经改变了过去游牧的生活,实现了定居,但驯鹰依然作为民族的技艺被世代保存下来。每到冬季,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便云集数百只驯鹰,举行长达数日的猎鹰捕猎比赛,猎鹰可猎捕野兔、狐属等动物。
熬鹰过程
达斡尔族
在放鹰抓猎物之前,先要熬鹰,放鹰的头一天晚上要给它吃少量的食物,并且不能让它睡觉,鹰睡觉和别的鸟类一样,把头埋在翅膀底下的软毛里,当看到它要埋下头去,就应赶紧推醒它,一般猎人们在饲养东方白背秃鹰时,平时是很注意适量喂养,不致于使其肥胖,抓捉环颈雉或兔子后只让猎鹰吮点捕获物的热血或让其捣食脑浆,或啄食两口鲜肉。猎鹰吃饱或吃肥了,体重增加,有时因逮不住猎物,就很容易丧失信心而飞掉不干了。看到鹰肥了,为保持一定的体重,猎人们给它填喂一个用麻绳缠成的或用草捆成的小团,外面包着肉,让鹰吞下以刮掉它肚中的肠油脂肪猎。鹰有个习惯,囫囵吞下的不能消化的东西,它自己能翻吐出来的。因此,这也是为猎鹰减肥的好办法。
满族
捕到鹰后,要驯鹰。首先要“熬鹰”,即把它的野性熬掉,办法是猎户要陪着它,不让鹰睡觉。然后训练它逐渐熟悉开始接近主人,使猎鹰站在主人手臂上成为一种习惯,这一过程叫“过拳”。这之后的流程就是让它在远处听到呼叫,能直接地飞到主人的手臂上,这一项训练流程被称为“跑绳”。在正式放鹰之前,还要熬鹰,熬鹰的过程比较血腥,就是让鹰吞下两三个裹着肉片的煎堆,便鹰呕吐不止,这个过程也叫做“勒膘”或“甩轴”。这样,鹰的体重就能减少在2斤左右,使猎鹰能行围了。
当今内陆
所谓“熬鹰”,就是人把猛禽从野外抓来进行人为饲养,通过采取不给充足食物、不让其充分休息等手段让猛禽听话。对于救助的猛禽,如果腿上有明显的被捆绑或训练过的痕迹,通常就会判定它有过被非法饲养的历史。而“熬鹰”对于一只猛禽的伤害,严重的行为会折磨猛禽致死。
分布地区
游牧民族的鹰猎文化主要是源于在游牧民族中,鹰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在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游牧民族所处的环境更容易捕捉到易驯化的良种猛禽,并且游牧民族开化较晚,在受到中原华夏文明影响之前,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保持较为完整,使鹰图腾得以延续,并且使得鹰猎文化不断发展。
达斡尔族
达斡尔人是崇尚骑射和游猎的,由于射猎的需要,养鹰训鹰便成了习俗,鹰也便成了人们生活中最贵重的鸟。
满族
始建于明代后期的鹰屯,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渔楼乡,后金清代时是朝廷的渔猎之地,现隶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而今天的打渔楼村隶属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村管辖,鹰猎文化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现在当地成立了鹰猎文化协会和鹰猎文化博物馆。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被称为“猎鹰之乡”。
熬鹰作用
熬鹰是训鹰步骤之一,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利用鹰的居高临下和锐利的眼睛去捕猎狐属、野兔等,使得可以养活一家人。
放鹰抓猎物,先要熬鹰,这是为了使猎鹰对猎物有足够的兴趣,猎手们总是要它处于半饥饿的状态。
法律法规
根据《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介绍,鹰类、隼科(所有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个人饲养猛禽是违法行为。
保护
普通市民,不购买、不捕捉、不饲养猛禽,也不食用任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遇到猛禽幼鸟时,不要随意捡拾这些幼鸟,要让它的父母继续照顾它。此外,如果发现受伤、生病的猛禽,请不要自行饲养,而应该尽快联系专业救助机构对它们进行救助。
争议
驯养猎鹰是新疆哈萨克族人的传统,要达到驯服的目的,驯鹰人们就要“熬鹰”。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逼迫着未被驯服的金雕不吃不睡好几天,直到它晕过去,醒来后才能顺从它的主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0年将猎鹰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官网说,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猎鹰在许多国家如蒙古、摩洛哥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代代流传,而且这种技艺并不易学,它往往需要好几代人。在哈萨克斯坦,驯鹰故事和传说出现在哈萨克族的宗教、音乐、文学和艺术中。
在中国,包括新疆的青河、阿合奇县云南省丽江市等许多地方也在致力于推动猎鹰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的驯鹰人李实说,丽江的纳西族素有驯养苍鹰的传统,这种中小型的猛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他们也苦恼于传统与法律现实相冲突的矛盾,希望政府能够有合理的处置措施。
动物保护者们认为,推广猎鹰并不值得鼓励。并表示是时候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取消这一所谓的“文化遗产”。
相关事件
烟台市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岛屿上,遍布细密的捕鸟网,鹰、等保护动物被活捉或流向市场,而一些没有商业价值的鸟类死体则被当场肢解,当作野味流向当地餐厅,数量多达百只。2023年10月29日,从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有关部门获悉,省市两级多个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目前已经立案3起,刑拘2人。
10月中旬,志愿者廖先生在烟台蓬莱区的大集上发现有人在“遛鹰”,“把鹰的胆子练大之后,到了冬季可以狩猎,这是熬鹰、驯鹰的主要过程,这也意味着当地发生了非法捕猎。”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达斡尔族
满族
柯尔克孜族
熬鹰过程
达斡尔族
满族
当今内陆
分布地区
达斡尔族
满族
柯尔克孜族
熬鹰作用
法律法规
保护
争议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