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沃基
美国威斯康星州地级市
密尔沃基(Milwaukee)是威斯康星州最大城市和湖港,位于密歇根湖西岸,是威斯康星州工商业大城。大市区包括4个县,面积为3,856平方公里,人口占全州人口的1/4以上;地处滨湖陡岸,海拔193.5米;1月平均气温-5.4℃,7月22.1℃,年降水量740毫米。原居民印第安人称“密尔洛—沃基”,意为“美丽的土地”。2018年,密尔沃基被《时尚》杂志评为“中西部最酷的城市”。
历史沿革
地名来源
密尔沃基(Milwaukee)这个地名是来自印第安阿尔贡金族人(Algonquian)的一个字“millioke”意思是“好而美丽宜人之地”或“在水边的聚集地”。但这个字在梅米尼族印第安人(Menominee)语言中的含义是不太悦耳的,在该名称中称为 Māēnāēwah,指“发生了一些不幸”。
密尔沃基的美国原住民
原住民文化在沿绕密歇根湖上的地区发展了数千年。 密尔沃基地区最早记录的居民是历史悠久的梅米尼族(Menominee)、福克斯(Fox)、马斯库滕(Mascouten)、索克(Sauk)、波塔瓦托米(Potawatomi)和奥吉布韦(Ojibwe)(以上均为印地安阿尔贡金族人),以及温奥巴哥(Ho-Chunk,一个印第安苏族人)的美国原住民部落。 这些人中有许多人在与欧洲接触(European contact,欧洲人探索新世界;殖民各国的时期)之时搬到密尔沃基地区,之前皆住在格林贝(Green Bay)附近。
欧洲人定居于密尔沃基
在1833年美国政府与美国原住民的《芝加哥条约》签订之前,欧洲人已抵达密尔沃基地区。法国传教士和商人在17世纪和18世纪后期首次经过此地。1785年,来自 Michilimackinac(现位于密歇根州)的亚历克西斯·拉弗兰布瓦兹(Alexis Laframboise)设立了贸易站;目前他被认为是密尔沃基地区的欧洲血统的第一位居民。早期的探险家对密尔沃基河及其周围地区有不同的称法:Melleorki、Milwacky、Mahn-a-waukie、Milwarck 和 Milwaucki,都是期望将印地安母语音译成英文。多年以来,印刷记录的名称是“Milwaukie”。其中一个关于密尔沃基名字起源的故事指,1800年代的一家报社将名字改为密尔沃基,而密尔沃基就一直被使用到今天。“Milwaukie”这拼写用法仍继续被使用在俄勒冈州的密尔沃基市。
密尔沃基有三个“兴建元勋”(founding fathers):所罗门·朱诺,拜伦·基尔伯恩和乔治·沃克。所罗门·朱诺(Solomon Juneau)是三人中第一个到达的,于1818年进入该地区。他建立了朱诺镇(Juneautown)并开始吸引更多定居者。为了跟朱诺竞争,商人拜伦·基尔伯恩(Byron Kilbourn)在密尔沃基河西侧建立了基尔伯恩镇(Kilbourntown)。他确保通往河的道路不会与东侧汇合。这就是今天在密尔沃基仍然存在的大量斜角桥的原因。此外,基尔伯恩还分发了许多地图,但地图上仅显示基尔伯恩镇来暗示朱诺镇不受欢迎或没有人住在河东侧。第三位著名重要的开发商是乔治·沃克(George Walker)。他声称他拥有在密尔沃基河以南的地,并在1834年在那边建造了木屋。该地区不断发展,并被称为沃克角(Walker's Point)。
1835年在赶走部落之后,开始了第一批大规模定居浪潮,而成为密尔沃基县和密尔沃基市。年初时朱诺和基尔本打算布局竞争城镇。到年底,两家公司都从政府那里购买了土地并进行首次出售。那年大约有100名来自新英格兰和其他东边州份的新移民。1835年9月17日,第一次选举在密尔沃基举行。投票数为39。到1840年,这三个城镇及竞争开始壮大。城镇之间,主要是朱诺镇和基尔伯恩镇,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并在1845年的密尔沃基大桥战争(Milwaukee Bridge War)中达到高潮。大桥战争之后,镇长们正式的决定最好的行动应该是城镇间的团结合一。因此,在1846年1月31日,他们合并并成为密尔沃基市,并选举朱诺成为密尔沃基的第一任市长。
德国移民
当大量移民(主要是德国人)在1840年代和1850年代进入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有三波移民潮,而威斯康星州从这三次移民潮中都吸收了大量的德国移民。1845年至1855年为第一波移民潮,主要由德国西南部的人所组成,1865年至1873年的第二波主要来自德国西北部,而1880年至1893年的第三波移民来自德国东北部。在1840年代,离开德语地区的人数为385,434,在1850年代达到976,072,在1880年代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140万人移民。1890年,278万第一代德裔美国人成为美国第二大外国出生群体。在1835年至1910年间所有离开德语地区的人中,有90%去了美国,其中大多数去了中大西洋地区(Mid-Atlantic states)和中西部地区(Midwest)。到1900年,34%密尔沃基人口都是德国人。从普鲁士来密尔沃基的德国移民最多,其次是巴伐利亚州(Bavaria)、萨克森公国(Saxony)、汉诺威(Hanover)和黑森-达姆施特(Hesse-Darmstadt)。密尔沃基因为拥有大量德国移民还有移民在这里建立的社群意识,而赢得了“美国最德国城市的名声”(The most German of American cities)。
卡尔·舒尔茨是1848年最著名的“自由革命者”之一。他在1854年解释了为什么他来到密尔沃基:“在其他德国革命者聚集的城市中都有类似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在密尔沃基当时被称为的‘美国的德国雅典’那样迅速地影响到整个社会气氛。”舒尔茨所指的是德国人在密尔沃基所建立的各种俱乐部和社群。德国移民在美国安顿在彼此周围,促进支持了德式生活方式与习俗的延续,这涵盖生活各方面的德语组织,例如德语唱歌社团和体操俱乐部。
德国人也对美国的学校制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幼儿园的创建是儿童的学前班,各样体育课程以及音乐和艺术都被纳入正规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这些想法原初都是由激进民主的德国团体提出的,例如社会主义特纳学会,也是今天所熟知的美国特纳(American Turners)。特别是在密尔沃基,美国特纳成立了自己的体育教师师范学院和德国英语学院。
到今天,德国文化仍然影响密尔沃基。密尔沃基每年7月都会举办德国音乐节,在10月有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来庆祝其德国文化。在密尔沃基有很多德国餐厅以及传统的德国啤酒馆。为K-5年级的儿童这边也开设了很多德语学校。
波兰移民
尽管南北战争后德国人在密尔沃基的势力仍然很庞大,但其他团体也进入了这座城市。 其中最重要的是波兰移民。波兰人有许多离开家园的原因,主要是贫穷和政治压迫。由于密尔沃基为波兰移民提供了大量低薪入门级工作,因此它成为美国最大的波兰人定居点之一。
到1850年,密尔沃基县有75个波兰人,美国人口普查显示,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职业:杂货店、铁匠、酒馆老板、木桶匠,屠夫、扫帚工、制鞋匠、拖曳工人、工人和农民。密尔瓦沃基形成三个独特的波兰社区,其中大部分定居在格林菲尔德大街以南。密尔沃基县的波兰人口在1890年达到30,000,到1915年增至100,000。波兰人在历史上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和社会认同感,并通过天主教得以维持。密尔沃基南侧天际线的景色充满了这些波兰移民建造的许多教堂的尖顶,这些教堂仍然是社区的重要中心。
对于许多居民来说,密尔沃基的南侧是波兰社区的代名词。 过去数十年这个群体一直是非常著名的,直到1950到1960年代,才比较多人家开始搬到到南部不同的郊区。
在密尔沃基,圣斯坦尼斯瓦夫天主教堂(St. Stanislaus)和周边社区是波兰人生活的中心。随着围绕的波兰社区的不断扩长,米切尔街(Mitchell Street)也被称为“波兰大大道”(Polish Grand Avenue)。 随着米切尔街变得越来越稠密,波兰人开始向南迁移到林肯村(Lincoln Village)附近,那里是圣约萨帕特大教堂(St. Josaphat)和科修斯科公园(Kosciuszko Park)的所在地。其他波兰人社区也开始于密尔沃基的东侧。而琼斯岛(Jones Island)是主要的商业捕鱼中心,主要由波罗的海周围的波兰人定居。
密尔沃基市拥有在美国排名第五的波兰人口(45,467),仅次于纽约(211,203)、芝加哥(165,784)、洛杉矶(60,316)和费城(52,648)。密尔沃基市每年举办波兰节日庆祝波兰文化和美食。
其他欧洲移民
除了德国人和波兰人以外,密尔沃基还从立陶宛,意大利爱尔兰法国俄罗斯,波西米亚和瑞典涌入了许多其他欧洲移民,当中有犹太人,路德教会和天主教徒。市中心的意大利裔美国人总数为16,992,但在整个密尔沃基县中有38,286人。该地区举行了该地区最大的意大利裔美国人节日。到1910年,密尔沃基与纽约的区别在于,在外国出生的外国居民比例最高。1910年,白人占该市373,857为总人口的99.7%。密尔沃基拥有强大的希腊东正教社群,其中许多人参加了密尔沃基西北侧的希腊东正教教堂,其是由威斯康星州出生的建筑师弗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设计的。密尔沃基拥有大量的克罗地亚人口,拥有克罗地亚教堂和历史悠久且成功的足球俱乐部克罗地亚老鹰队。
波黑和赫塞哥维纳那战争后,20 世纪后期也有大量的塞尔维亚人口移入密尔沃基,他们开塞式餐馆、塞式 K-8 学校(幼稚园加小学)、塞式教堂以及美国塞式大厅。 密尔沃基的美国塞式大厅以其周五的炸鱼薯条(Friday fish fries)很受欢迎。 许多美国总统过去都参观过密尔沃基的塞式大厅。
地理环境
密尔沃基位于密歇根湖沿岸,在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梅诺莫尼河、金尼克尼河和密尔沃基河。
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该市总面积为96.80平方英里(250.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6.12平方英里(248.9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0.68平方英里(1.76平方公里)。
密尔沃基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潮湿,日照少,日最高气温低于或等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50天,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15 °C(5 °F)的平均日数为13天,−20 °C(−4 °F)以下的有3.0天;夏季相对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达30 °C(86 °F)的日数年均有23天,35 °C(95 °F)以上的有1.8天。最冷月(1月)均温−4.4 °C(24.0 °F),极端最低气温−32 °C(−26 °F)(1996年2月3日与1982年1月17日)。最热月(7月)均温22.9 °C(73.3 °F),极端最高气温41 °C(105 °F)(1934年7月24日)。无霜期平均为182天(4月22日至10月22日);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1月14日至4月11日。年均降水量约878毫米(34.57英寸),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475毫米(18.69英寸)(1901年),最多为1,279毫米(50.36英寸)(1876年)。年均降雪量为124厘米(48.7英寸);1884–85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29厘米(11.3英寸),1885–86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279厘米(109.8英寸)。
人口
根据2010年的普查,白人居民占44.8%(其中非西班牙/拉美裔占37.0%),黑人占40.0%,亚裔占3.5%,美洲原住民占0.8%,混合族裔占3.4%,西班牙/拉美裔(可能属于以上的任何种族)占17.3%。27.1%的居民低于18岁,10.9%的居民超过65岁。10.0%的居民在国外出生。密尔沃基都会区在《Jet Magazine》中被评为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地方,这座城市仍试图尝试减轻种族之间的紧张局势和种族隔离的速度。
截止2020年人口为577222人。
经济
重要的谷物、乳畜产品和木材市场。全国重型机械制造中心,还有电气机械、汽车零件、食品、印刷等工业。酿酒业闻名全国。机械制造是最大工业部门,集中29%的就业人口,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机车车辆、拖拉机、采矿与建筑机械等;是美国中北部运输中心。港口设施优良,货运以煤、石油、钢铁、木材、谷物为主。有4条铁路干线交会。城区与郊县有高速公路贯通;城南有米切尔国际机场。城市沿密歇根湖伸展16公里;分南、北两部分,城南是工业区和较老的住宅区,城北是商业区,中央商业区从湖滨向西延伸3公里,多银行、百货商店、办公大楼和影剧院;有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等11所大专院校;密尔沃基博物馆为美国四大博物馆之一;城市以清洁著称,街道整齐,多公园和绿地。最大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工厂每天能处理1,200吨垃圾。同时密尔沃基也是美国中北部运输中心。港口设施优良;有4条铁路干线交会;城区与郊县有高速公路贯通;城南有米切尔国际机场。城市沿密歇根湖伸展16公里。分南、北两部分,城南是工业区和较老的住宅区,城北是商业区。中央商业区从湖滨向西延伸3公里,多银行、百货商店、办公大楼和影剧院。有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等11所大专院校;密尔沃基博物馆为美国四大博物馆之一。城市以清洁著称,街道整齐,多公园和绿地。
社会事业
教育
密尔沃基市教育发达,市内有享誉全美的著名公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UWM)和私立大学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 MU)等。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是美国十大坐落在大都市的学校之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万。此外,密尔沃基工学院也为该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体育
密尔沃基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城市,拥有NBA的密尔沃基雄鹿队,曾于1971年获得NBA年度总冠军,并在2018年底开幕的第一服务广场(NBA公鹿队的球场)举办体育赛事和音乐会。此外,还有MLB的密尔瓦基酿酒人队,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体育文化。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2020全球城市500强研究报告及榜单发布,密尔沃基排名309位。
著名人物
密尔沃基是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乡,包括集成电路发明人之一、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杰克·基尔比,计算机专家、《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作者高德纳,宇航员吉姆·洛弗尔,人工智能专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司马贺,电吉他之父、美国音乐家及发明家莱斯·保罗,美国外交官、历史学家乔治·凯南,以及美国著名连环杀手杰佛瑞·丹墨。
参考资料
威斯康星州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4-02-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名来源
密尔沃基的美国原住民
欧洲人定居于密尔沃基
德国移民
波兰移民
其他欧洲移民
地理环境
人口
经济
社会事业
教育
体育
获得荣誉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