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功力项目,产生于唐宋时期。长期在
开封市回族群众中广为流传。
清代及民国时期,开封曾涌现出周开元、沈少三等不少撂石锁高手。1953年,开封石锁名家沈少三还被请到中南海怀仁堂做石锁表演,赢得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拍手称赞。多次获得
一等奖,从而使开封石锁名扬全国。
2011年6月23日,撂石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据传说,撂石锁这门功夫起源于唐宋。古时考武状元要考弓、刀、石、马、步,行伍之人把这个当做训练武术功力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不管是练拳、练刀、练枪,还是玩摔跤,都要求习练者有很强的身体素质,石锁就成为习武必备的器材。石锁虽构造简单,撂石锁的手法却丰富多彩,不仅能练力量,还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性。
自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以来,开封回族石锁队代表
河南省在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大展风采,多次获得
一等奖,从而使开封石锁名扬全国。
艺术特征
开封市石锁,名目繁多,花样就有数十种。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按形态和肢体舒展程度可分为小花和大花。开封石锁的技法神奇绝妙、变化无穷、轻飘巧美。动作舒缓得当、动静结合、套路流畅,是技艺和力量的完美结合,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说起撂石锁的花样,有很多通俗形象的名称,像手托元宝、脚踢花篮、托塔抱印、三指卧鱼,还有四斗门、别膀、背剑、脖穿儿、腰穿儿、骗马腰穿儿、黑狗钻裆、将军盖印、浪子踢球,等等,有数十种之多。
听名字就让人能想象出动作走势,亲眼得见能让人目不暇接。那石锁从拳到肩,跃顶穿裆,忽而脑后,忽而眼前。别看练家子撂得如儿戏般,要知道这东西可是真材实料、分量十足。初学者练的石锁有7公斤之重,功力深厚者玩的足足36公斤。
历史传承
撂石锁这项传统技艺在
开封市的
回族群众中世代传承,在当代能发扬光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亏了传承者——有“一代跤王”美称的沈少三。
沈少三,1928年3月出生于
北京牛街,少年时随父亲举家迁到开封东大寺居住。他跟父亲学习中国式摔跤,之后随石锁高手周开元和马五庆学习撂石锁。父亲因病去世后,沈少三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
相国寺门前“撂地”摔跤养家。为了吸引观众,他在跤场经常演练撂石锁。
1953年,沈少三入选
河南省代表队,前往
天津市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其间他表演撂石锁,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当时郭沫若也去观看,说“这个练的(人)少,别让失传了”。随后他被选入民族体育莅京代表队,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表演撂石锁。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新疆
乌鲁木齐市举行。撂石锁成为河南代表队的表演节目,引起轰动。从第四届全国民运会开始,石锁成为表演比赛项目,沈少三获得了这个项目的
一等奖,得
铜鼓奖杯一个、奖牌一块。
之后,
开封市成立了石锁表演队,石锁作为集体项目参加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民运会,都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003年,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拟开发全国武术功力大赛,时任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科研部主任的
康戈武到开封挖掘项目,首先看中了
东大寺的撂石锁。开封市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东大寺武术训练基地负责人郭宝光经过反复斟酌、考证,最终选取了“石锁上拳”这个动作代表石锁项目。根据其力量加技巧的特点,郭宝光精心编制了“石锁上拳”竞赛规则,并被采纳,石锁由民间爱好,演变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有人誉之为“中国式举重”。
保护现状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封市的传统民间技艺“撂石锁”榜上有名。至此,开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8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开封市文化馆获得“撂石锁”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